其实一个“家”字,便已经高度概括了一切,是内心的安定,也是精神的归宿。
还是那句话,如果一个人在家庭里能够感受到爱、关心、支持和温暖,什么都不会是ta回家的阻碍,也没有什么能够拉开ta与家庭的距离。
男女都是一样,对家总会带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或许也是一种人生信念。
所以很多父母可能都没有想过,真正将子女关在门外的不是生活,而是自己的偏心,或“以爱之名”的绑架与控制。伤害和疼爱不是能够互相抵消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凭“我觉得”、“我认为”。
老实说,女人比男人的情感往往要更加细腻,这几乎也决定了女人对家的归属感更强烈。
但是有没有发现,许多女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后,与父母便真的开始了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为什么有些女人,结婚后越来越不喜欢回娘家?或者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总结了几点我所听到过的答案。
1、父母势利眼,嫌贫爱富。
每次回去的时候,总会遭受父母的讥讽、冷落和白眼,拿自己与那些混得好、嫁得好的兄弟姐妹进行比较,继而把自己贬低的一无是处。
总之,因为自己没有钱,成了父母最看不起、不待见和轻视的那一个。
不管是出于什么心理和情感,至少所直接表现出来的态度,明显且让她难以接受,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自找难看。
因为自己没有钱,做再多落在父母眼里也是不好,因为兄弟姐妹有钱,做再少落在父母眼里也是好。
2、礼物的贵重,决定了父母的态度。
像这一种父母常挂嘴边的话:
“从小含辛茹苦将你养大,现在结婚了,一年不回来几次,回来一次就拿这些东西来孝顺我们。”
丝毫不掩饰脸上的嫌弃和厌恶,让她难堪又心寒。如果备足了贵重的礼物,父母的脸上又马上洋溢着笑脸,一次又一次,逐渐让她觉得亲情好像也就是那回事儿,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高尚。
父母对自己孝心的判断,完全取决于自己带了什么样的礼物。
当经济条件不允许时,回去的次数只能越来越少,她总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也总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
3、父母重男轻女,被当成了客人。
好像父母的年龄越大,重男轻女的思想就越严重,愈加觉得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上门是客人,而不认为是回家。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甚至是关于钱的问题,会对她有刻意地隐瞒。
正因为父母这样的态度,让她在那个家里越来越找不到归属感,硬生生被父母的态度推在了门外,无论怎么用力,也拉不近关系。
这个时候也把什么都分得比较清楚,哪怕是一砖一瓦,也是留给儿子的。
4、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手心肉多。
从小就是家里不被偏爱、不受待见的那一个,可也是为家庭付出最多、牺牲最多的那一刻,但是父母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好比父母生病住院,是女儿在那没日没夜地照顾伺候,却不落一个不好,甚至有哪里没做好,总是破口大骂。其他儿女,特别是儿子,偶尔抽出一点空过来探望,便满世界宣扬儿子孝顺懂事。
正因为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慢慢也从麻木到心寒。
在那个家里面,她感受不到爱,只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这才越来越不愿意回去。
5、父母年龄大了,不再当家了。
父母年龄大了以后,不管哥还是弟,一旦娶了媳妇,那个家就不再是父母的家了,甚至连父母都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所以对于女儿的许多感情,只能努力克制。
包括留下女儿吃晚饭,也都成了一句不适宜的话,如果再被哥嫂或弟媳区别对待,或者两家关系不怎么好,互相看不惯,回家的心便真成了无处安放。
慢慢就觉得,从以前的亲人变成了现在的亲戚,感受不到亲情,不如好好去过自己的日子了。
再回到那个家,看着那么熟悉的环境,对自己来说却也成了最陌生、最遥远的地方。
6、远嫁,或其他一些客观原因。
听一个远嫁的女生说过,她的经济条件,最多允许她一年回去一次,因为每次回去,所有的花费都要小万把。
因为回去次数少,要给父母带些贵重的礼物,同时回到娘家后,也要把那边所有的亲戚都走一遍,毕竟门户大,每一家随便拎些东西,加在一起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还有一些是有了孩子后的不方便。
孩子在家里生活习惯了,有的是跟着自己到了娘家后住着不习惯,也有是孩子要上学,参加辅导班,完全要看孩子的时间,又或者因为带着孩子,每次回去都跟搬家一样,各种不方便。
以上就是总结的六点,真实听到过的答案。
其实每个人的家庭都不一样,那些你不能够理解的,往往就真实地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这个世界很大,各种人各种家庭都有。
客观原因当然有,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后,生活重心不自觉地就会发生转移。
但更多的可能,还是父母的态度,把女儿拒之门外。亲情不是绝对坚固的,至少在偏心面前,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父母的偏心,把女儿当成客人,以及因为女儿条件不好,有的那些阴阳怪气、冷嘲热讽,都会逐渐地把亲情消磨的连碎渣子都不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