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入冬之后,北京的气温很快降到零下,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也吹起资本的寒风,给几个月前的疯狂降了降温。冰冷的现实给梦想带来丝丝寒意,但仍有创业者循着咖啡的香味来到这里追寻创业梦。摄影:邹璧宇
2 / 23这条步行街位于中关村西区核心位置,北临北四环,西靠苏州街,全长220米,前身名为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曾经,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书刊,却因互联网逐渐没落。2014年6月12日,中关村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正式更名为创业大街,一批创业服务机构逐渐落户于此。
3 / 23经过近一年的改造升级,2015年初,创业大街已初具规模。截至今年6月,创业大街上共拥有创业服务机构37家,累计孵化创业团队600个,其中350个团队获得融资。2015年底,科技部公布了首批众创空间名单,27个北京的众创空间大部分集中在中关村创业大街。
4 / 232015年4月,创业大街上的一家咖啡馆内正在举办路演,来此听演说的观众反应不一。这段日子,路演几乎每天都有,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根据经常泡咖啡馆的创业者回忆,创业大街刚刚火起来的时,特别是3、4月份,经常能碰到投资人,也遇到过“煤老板”跑来大街上找项目。
5 / 232015年5月7日,一名创业者在创业大街上拍到了来访的李克强总理。他很后悔,没请人帮他拍一张与总理握手的照片。当日上午10时许,李克强总理现身中关村创业大街,与创业者交谈。标志着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全国创业创新示范街区的地位正式确立。
6 / 23创业大街的口号也从“与投资人喝咖啡”,升级为“创业者与总理喝咖啡聊创业”。5月的创业大街热火朝天,社会关注度达到顶峰,相关的新闻充斥着网络空间。这条220米长的创业大街上承载了越来越多人的淘金梦,许多人已下意识把创业大街挂上了“全民创业”的标签。
7 / 232015年5月,创业大街一咖啡馆外,创业者们围着一位央视创业栏目的女主持人发名片或推广项目。除了汹涌而来的创业者,和前来观摩品尝“总理咖啡”的游客外,社会名流与企业家也经常出没于此。此时的创业大街就像一个窗口,展示北京,甚至中国的创业实力。
8 / 23今年5月,在车库咖啡3周年聚会上,创业者胡良彩介绍他的团队与一款智能云暖气的产品。通过WiFi将一台暖器与移动设备连接,实现远程操作。该产品发起过众筹,1889位支持者中有1648位支持了1元。一晃半年过去,“因为3C认证没拿到,到现在产品都不能销售。”胡良彩有点懊恼。
9 / 23阿华(左)来自吉林。白天,他在免费提供咖啡的创业空间查看留言板寻找机会,晚上在一家超市打工。单位提供住宿为他节省了不少花销。阿华说,家人并不知道自己来中关村创业大街寻找机会,学习创业。虽然老家有稳定工作,但他并不想按部就班地过日子,所以来此寻求突破。
10 / 23除了创业者,许多淘金者也云集创业大街。齐律师一个人坐在创业大街的一个会议室内,观察着四周,他最擅长操作经济纠纷案。“最近创业的风潮渐猛,便来参观一下。”齐律师坦言,“随着创业公司越来越多,市场对法律顾问的需求也会增加。”
11 / 23白天,车库咖啡馆内坐满了打开笔记本和电脑的创业者,到了晚上,这里提供沙发给创业者过夜。只要30元,咖啡馆就允许创业者在这里住下来。睡觉前,创业者将牙刷、洁具和饭盒摆放在窗台上。
12 / 23凌晨1点左右,“道长”谭思哲在车库咖啡的电脑面前入睡。31岁的谭思哲2014年从湖南偏远乡村徒步来京,希望找一个“能够容纳梦想的地方”。他找到一份程序员的工作,月薪2万元,他就用工资研发产品。2015年底,他离开车库,搬到了雷军投资的YOU+创业公寓。
13 / 23深夜里,不到30岁的刘常福坐在电脑面前上网 。刘常福来自山东农村,只是在深圳干过两年与电脑硬件有关的工作,回到家乡待不住又跑来北京。“还谈不上创业,现在就是来学习一些经验。”刘常福说,“在老家想干个什么都要凭关系,所以来北京,这里的竞争环境相对公平。”
14 / 23这是刘常福在圆明园附近的合租屋,这个单间是另一个创业者临时离京让给他暂住的。他平日大多是在咖啡馆过夜。到2015年末见,刘常福在咖啡馆从事服务工作已经有些日子了。“踏踏实实在北京待了一年,在创业大街的学习机会与见识的人和事都比我老家丰富很多。”刘常福说。
15 / 23罗先琪的项目成功获得一笔闪投资金,终于可以在中关村租一件办公室办公。但罗先琪加班到晚上之后,会去中关村附近的一家洗浴中心住。“洗澡加过夜只需要68,第二天还能很便捷的到达办公室,”罗先琪说,“我在昌平租了房,但是从家到公司单程快2个小时,太耽误时间。”
16 / 23罗先琪办公室的窗外就是中关村的写字大楼。有了办公室,罗先琪与团队不再需要忍受创业大街喧嚣的环境。到2015年底,罗先琪从洗浴中心的床位搬到了YOU+创业公寓,办公室却从中关村又搬到了附近苏州街的一小区内。
17 / 23白惠泽创立了一个为年轻人发起周末有趣活动的平台,名声日益渐涨。在一次他举办的内部聚会上,有朋友提供了场地,有食品行业的创业者提供了食物与茶酒,饭后的娱乐活动也有人提供新奇的玩具,这样的聚会让年轻的创业者们互相熟悉,来参加的人也希望寻找各自的机会。
18 / 23白惠泽入住了中关村36氪孵化器,3个月内便找到了投资。随后他带领着团队搬到雍和宫附近的一处胡同里,并费心装修了一番。“不喜欢创业大街的浮躁,而我的创业项目最初就是从胡同开始的。”白惠泽说。2015年底,白惠泽的项目蒸蒸日上:“未来我们计划拓展到其他一、二线城市中。”
19 / 23 50岁上下的陈邯平与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坐在车库咖啡提供的电脑前忙各自的事情。陈邯平从邯郸来到北京,希望用自己从事服装零售业工作的经验在电商领域有所作为。陈邯平的年纪在创业者中算偏大的,但他相信自己拥有比年轻人丰富得多的经验。
20 / 23晚上7点,陈邯平坐上公交车,前往约定地点,开始他的代驾工作。白天的时候,陈邯平在车库咖啡馆办公,晚上则从事代驾的工作,挣些钱补贴在北京的开销。2015年年底再次打开陈邯平准备进军电商领域的网站,网站在,但几乎停止了更新,车库咖啡里也没了他的身影。
21 / 23北京的深冬,气温降至0℃以下,创业大街也逐渐冷清下来,资本寒冬对创业大街的冲击显而易见。12月初,车库咖啡主持了一场创业对话,一名创业者上台介绍自己的项目与想法,但并没有太对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在创业大街待得久的人表示,投资人现在花钱日趋谨慎。
22 / 23一个来访者独自坐在一间平日用来路演的会议室玩手机。即使已经进入资本的冬季,但这里仍然是全国创业者的“延安”。过去两年,每天都有项目获得融资,也有终止倒闭的,但创业团队的数量在持续上升。喧嚣之后的创业大街显得务实许多,在这里坚守更需要的是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