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步入3.0时代 脱离手机通话 深度植入运动健康需求
手表真“智能”能翻盘么?
假如智能手表能真正离开手机成为独立的智能设备,会不会让你心动?随着智能穿戴进军消费市场踏入第四个年头,智能手表也步入了3.0时代,并“低调地”来了一场革命性升级。早前,苹果推出了Apple Watch 3,近日,三星、华为亦相继发布了新款智能手表,当中新品最大的升级是采用了eSim技术――就是在离开手机的情况下,智能手表也能通话、微信、接发短信、听音乐等,相比第一二代产品,可谓较大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表面像素提升、防水性能加强以及与运动健康数据的深度植入,也逐渐让年轻的消费群体习惯在日常佩戴上记录体能训练。
智能手表市场逐渐细分。
实际上,智能手表近两年市场表现并不乐观,销量疲软、部分品牌退出。步入3.0时代,逐渐成熟的智能手表能否再度引爆新一轮智能设备的增长?
文、图片整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采用eSim卡技术 “离开”手机独立工作
正当大家目光投向手机的“全面屏”升级时,智能手表“悄然”步入了3.0时代。早在今年9月苹果就推出了可支持蜂窝网络的Apple Watch series 3,也就是说能“脱离”手机独立使用。日前,华为在发布旗下高端机型mate 10系列手机的同时,推出了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2,同样是能独立通话。其实,目前无论是iOS还是安卓系的新一代能支持蜂窝网络的智能手表都是采用了eSim卡的技术,与早前的虚拟Sim卡服务类似,简单来说,就是在智能手表采用内嵌式SIM卡芯片技术,无需要设置的独立卡槽,这不同于目前市面上亦是支持通话的儿童智能手表,后者是采用传统插卡式设计――将Sim卡直接插入手表,而eSim卡技术,则无需直接在手表上插卡,只需与智能手机进行配对,就能实现支持蜂窝网络、支持通讯功能。当然,采用eSIM卡技术最明显的好处是手表本身的厚度比前代不会有明显的增加,例如Apple Watch 3仅比上代的表面厚了0.2毫米。
带有eSim卡的智能手表是如何离开手机独立工作?实际上,在使用前,用户仍需要先手表与手机配对,配对成功后手表便可支持蜂窝网络并与手机共享一个号码。随后,手表就能“离开”手机了。假如你外出跑步、游水、健身,即使手机放在家里或是健身房储物柜里,手上的智能手表都能随时通话、发短信、发微信、听音乐、刷微博、使用各种App等。以往都是通过蓝牙、WIFI与手机配对后完成,如今,手机则可通过蜂窝网络获取一系列的内容。
全新一代智能手表可真正离开智能手机工作。
记者在体验中发现,只需将手表与手机配对成功,离开手机一定距离后就能看到手表上出现蜂窝网络的信号格,这时直接点开手表上的微信、微博等,都能顺利接收和回复;至于有电话进入时,手表会震动提醒用户,只要点击手表或者通过蓝牙耳机,就能进行通话。不过,由于是支持蜂窝网络,对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性也是一大考验。
依靠健康、运动、时尚概念 创造需求
在智能可穿戴市场最火热时,各大品牌苹果、三星、微软、moto、索尼、华硕、小米等都争相投身其中。经历了前一两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市场却遇上了瓶颈。去年,智能手表企业Pebble宣布关闭,软件、固件和专利打包卖身给另外一家智能穿戴公司Fitbit。华硕、moto、微软等一众厂商亦放缓了新品更新换代的脚步。近两年以来,智能手表在市场上更不乏“唱衰”者。不过,智能手表仍被硬件厂商视为智能手机外,最具市场潜力的智能终端之一,尤其是对于个人消费市场,相比AR/VR等智能可穿戴,智能手表也更具强大的普及性。从目前市场的情况,厂商确实是采用了如此的策略――VR/AR更偏向商用,例如如今广州本地商场陆续开设了众多AR/VR游戏体验馆,而一些旅行社或景区内亦设有AR/VR体验区。
业内人士表示,不同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并非生活必需品,但是厂商们正在努力创造需求,例如智能手表与运动品牌合作,鼓励开发者开发更多与健康相关的App,让移动支付植入到智能手表当中,创造多种使用场景,令佩戴智能手表成为消费者的日常习惯。据了解,从第二代Apple Watch就开始推出与运动品牌Nike的合作版,同时与Nike的官方App深度合作,每天的运动数据都会上到App上,后台会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而设定运动方案。来到第三代,在WatchOS 4系统与硬件配合下,从以往简单地检测心率,到现在能根据收集的心率数据为个人提供一份较为详细的检测报告。三星全新推出的Gear Sport智能手表的防水深度已达到50米,内置GPS传感器,适合户外锻炼用户,并且可在离线状态同步流媒体Spotify的音乐。
另外,时尚合作同样是厂商坚持的方向,除了推出不同款式、颜色的表带外,更和大牌合作,从而吸引追求个性化的年轻消费群体。据了解,华为全新的智能手表中,就有一款与保时捷的合作款,全黑的手表中植入Porsche Design标志性的红色,表带外层采用意大利牛皮,内层是软胶材质,透气防汗。与Pro版手表的风格不同,保时捷版表盘设计源自该品牌赛车的仪表盘,触屏可以激活计时码表,配合表圈刻度,快速读取速度。当然,其价格要高于普通版的智能手表。
消费者趋理性 爱智能也追求性价比
经历了近四年的市场培育,消费者面对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日趋理性,并非当初的一窝蜂“尝鲜”,这也是为什么早一两年,智能手表市场“乏力”的原因之一。采用了eSim卡技术,并加入与健康、运动深入融合的智能手表新品能否再次“圈住”消费者的心?用了一年多智能手环的市民陈小姐表示,不到百元的智能手环已能满足其日常需求,“只是用于计步就可以了,无需买到两千多元,甚至三千多元的智能手表”。她告诉记者,是否会选择升级换代,还要看看最新的智能手表是否真的智能与好用。
当然,市场上也不乏用户对智能手表相当热衷的,尤其是运动、健身和技术控。业内人士坦言,从当前的消费群体来看,对智能可穿戴的态度分为两类,一类是会经常佩戴智能手表,并且需要多项功能,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最好将一台智能手机直接佩戴在手上”;一类是有运动检测需求,但对价格较为敏感,简单来说是讲求性价比的用户。
随着行业发展,智能可穿戴产品逐渐被细分,例如苹果、华为、三星等主推中高端的智能手表,售价在千元以上,硬件标配是彩色屏幕、支持触控、具备防水性能等,最新一代支持蜂窝网络的新品定价大部分在3000元以上。
与众多电子消费品一样,价格仍是消费者敏感的因素之一,尽管中高端智能手表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功能上都远超于平价的智能手环,但是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有“强大”的运动需求。不少消费者都是为了尝鲜心态,毕竟不同于花钱升级智能手机,要不是性能提升,要不是外观改变。但是智能手表前两代产品,屏幕分辨率提升、防水性能好了,但是总的来说,都是看时间、测步数、测一测心率等,因此来到3.0时代,消费者能否真为其性能的提升而“埋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