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温 莎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玉超
三年河东,三年河西。那如果六年呢?就彻底变天了。
2017年,环保组织Coltura 呼吁美国停止汽油车时遭遇了群嘲。该组织的联合执行董事 Matthew Metz(马修·梅斯)在当时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呼吁美国政府彻底淘汰燃油车,西雅图的一位专栏作家专门写了篇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证“他疯了”。
2022年一切发生了变化。特斯拉成为世界最有价值的汽车制造商,销量每年几乎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公司CEO马斯克坐火箭般登上世界首富的位置。大洋彼岸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大关,2022年Q1新能源渗透率接近20%。
无法逆转的潮流之下,甚至越来越多的政府站出来宣布准备从国家层面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并给出了具体的时间。一家又一家的汽车制造商紧随其后,表示他们将在未来10~15年时间内停止生产汽油和柴油动力汽车。
2021年6月,大众宣布已完成将茨维考工厂从燃油汽车生产设施转变为电动汽车制造基地的工作;2021年结束前,韩系车代表现代宣布关闭南阳研究院的内燃机研发中心;今年4月,比亚迪官宣自3月起停止燃油车的整车生产……
从研发到制造,燃油车加速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的边缘想法变为主流,零排放汽车(主要是电动汽车)是汽车未来的理念深入人心,车企们转型的决心一家比一家更彻底。
五年前,Coltura与燃油车进行战斗的主要武器是音乐和表演,其中一件作品是表演者在透明的塑料气泡中做惊慌失措状,他周围全是模拟的排气管。如今将表演者替换为各大车企的CEO们似乎也毫无违和,只不过四面八方变为了动力电池。
这些已经领先了百年的企业们仍在挣扎着,他们不愿意抛弃以往的优势,然而身体比嘴巴更诚实。
百年豪门难舍燃油车
最新一个反对燃油车的是宝马集团掌门人。
今年2月初参加闭门会议时,宝马首席执行官齐普策(Oliver Zipse)表示,过早终止内燃机是不可取的,且对环境也没有好处。
“从绝对值上看,无论是德国、欧洲还是全球,内燃机仍然是最大的细分市场,政府想当然地认为在未来8到10年内停售燃油车是可行的,但政府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吗?德国和欧洲也许具备这样的条件,但世界上其他地方呢?他们还是大量需要燃油车。”
齐普策紧接着说出了内心的恐惧,“为什么我不同意,因为停止内燃机研发将令德国汽车失去国际市场。在新技术仍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刀切的放弃内燃机对企业是有害的,且对气候和其他人也没有帮助。”
4月纽约国际车展的一场媒体圆桌会议上,齐普策再次谈到了这个话题。他强调内燃机汽车仍有市场,并警告公司不应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国家,只关注电动车。他还提醒,中国控制着电动汽车电池的大部分原材料供应。
“当新技术出现,电动车飞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小心,这意味着增加了对极少数国家的依赖。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不能购买电动汽车但需要怎么办?永远开着自己的旧车吗?你不卖内燃机汽车,也会有人卖的。”
齐普策振振有词,无论从利润还是环境角度,提供更省油的内燃机汽车才是当下各大汽车品牌的关键,公司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成本,充电基础设施差以及售价高昂将阻碍电动车在全球迅速扩张,公司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他主张让市场需求决定内燃机是否还有未来,而非通过人为干预。
将双方优劣势展示出来,一对一的硬碰,2017年法兰克福车展上,时任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后者认为全面禁止一种驱动方式,很可能是自摆乌龙,应该由市场与用户自主选择,汽车的世界应该有多条道路。
有些遗憾的是,2019年5月22日蔡澈功成身退后,宝马和奔驰就不在一条战线上了。2021年底苏格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一项重要议题关于2040年停售燃油车,由新能源完全取而代之。
奔驰签署了同意,而宝马没有签字。
此项议题中,明确同意的企业共有7家,另外6家是沃尔沃、通用、福特、比亚迪、捷豹、路虎;没有在2040年停售燃油车协议上签署姓名的车企有:丰田、大众、宝马、本田、日产等。
如今再复盘,没有签署姓名的车企2021年在全球和中国市场无一例外取得了大丰收,疫情和下行市场没能阻碍他们销量的增长。而在这份名单中,另一位一直为燃油车卖力奔走相告的汽车大佬浮出水面。
反对禁止燃油车的一号人物
在反对禁售燃油车的阵营中,丰田章男一直是领军人物。
他曾数次发表过言辞激烈的观点。2021年5月,丰田章男在JAMA(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议上再次反对日本政府推出的“2030年代脱碳燃油车”政策,他认为如果日本政府一意孤行,那么日本制造商很可能会在汽车产业中失去以往的优势。
2020年12月17日,丰田章男在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年终新闻发布会上,从大格局出发指出电动汽车的概念被人们过度炒作。
“实现电气化有混合动力、氢燃料等多条途径可以实现,如果日本政府在禁止汽油动力汽车方面过于草率,汽车行业当前的商业模式将会崩塌,很多企业会消亡并导致数百万人失业。”丰田章男说。
这是人们在提出反对禁售燃油车时最常提出的观点之一。一辆传统燃油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没有了排气管、消音器、油箱和许许多多的连接部分,不再需要保养售后,相关从业人员该何去何从。
“在日本这样一个主要依靠燃煤和天然气发电的国家,电动汽车对环境并没多大帮助。”丰田章男的第二个理论点是,“我们生产的电动汽车越多,二氧化碳就越严重。尤其是在日本,如果日本以后的汽车都变为电力驱动,那么每到夏季就会出现电力短缺的情况。”
丰田章男的观点代表了一种声音,从诞生以来关于电动车是否环保的争论一直存在。力挺燃油车的一派对电动车不够环保的攻击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电动车充电的电从何哪来,在发电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如果能源结构依旧是火电为主,那么通过烧煤来获取电力给电动车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其二就是电动车的电池部分产生的污染更大,相关领域仍是新兴产业,在探索和发展中。
电动车原材料涨价,燃油车油价上涨,又或是一道新的禁油令出台,总之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唱衰电动车的声音,但古往今来,历史的进程不会因为困难停下脚步,也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日本政府和合作伙伴没有站出来支持丰田章男。
日本政府早在2020年年底就发布了“绿色增长战略”,即在2035年之前禁止销售传统燃油汽车,彻底转向混合动力或纯电动车型,到2050年日本将把碳排放降至零。
而丰田汽车的5家股东对丰田章男屡次炮轰电动车也表达了不满,一针见血的将他的行为归因于丰田在推出电动车方面面临落后于对手的风险。
丹麦养老基金Akademiker Pension的首席执行官延斯·蒙克·霍尔斯特(Jens Munch Holst)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如果在与丰田进行严肃接触后仍无变化,将考虑通过股东决议出售所持丰田股份。
但从事情的后续进程看,对于丰田家族第四代长孙,从出生就流淌着汽车血液的丰田章男而言,股东们担心可能多余了。
两边下注,巨头的选择
平地一声雷。
2021年12月14日,丰田章男通过发布会宣布,公司预计到2030年投入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30亿元)用于电动车研发,丰田在全球将推出30款纯电车型,提供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等各领域的全方位产品阵容。到2030年,纯电动车型全球年销量计划达到350万辆。
丰田旗下高端品牌雷克萨斯更加激进,预计到2030旗下所有车型均提供纯电动版本,全球销量达到100万辆。到2035年,雷克萨斯将在全球完全实现纯电销售。
在中国市场,4月28日,丰田全新纯电中型SUV bZ4X正式开启预售,这是丰田bZ纯电动专属系列引入国内的第一款重磅车型。丰田在中国的二大合作伙伴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在相差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发布了各自的产品。
猝不及防地,丰田加速了电动化进程,与他一起迫不及待携手转型的还有宝马。
为推进电动化转型,宝马集团计划到2025年前,在电动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投入超过3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072.43亿元)用于研发。今年年内,宝马集团量产及试生产纯电动车型将达15款,覆盖约90%的细分市场。
"到 2030 年,全球总销量至少有一半将是纯电动车。我们正尽一切可能提前实现这一目标。届时,纯电动车的年销售量将超过 150 万辆。当然,这也取决于全球不同地区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以及电池相关原材料的供应情况。" 齐普策在谈到宝马集团关于电动车的规划时说。
此前发布的计划显示,到 2030 年,宝马将向客户累计交付 1000 万辆纯电动车。届时,宝马集团旗下其他三大品牌——劳斯莱斯、BMW Motorrad 都市出行系列,以及MINI也将全面电动化。
2022年在中国市场,全新的电动产品BMW i3和BMW i7已经先后亮相。
从丰田和宝马的选择看,他们和大多数巨头一样,准备两条腿走路。在资金和技术的储备上,他们也拥有这样的实力。只不过,他们不愿放弃的是燃油车市场,还是已经领先百年的躺赢优势,相信每个人心中已有答案。
今年3月,一位来自顶级商学院的神秘教授在轩辕之学的课堂上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后讲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汽车行业主要参与者,尤其是巨头和挑战者之间的博弈、战略思维定势演进和一百年行业产业的变革没有本质区别。
古往今来,巨头在面对挑战者的威胁时做出的应激反应可以分为四部曲:第一阶段,防守;第二阶段,当感到防不住时两边下注;第三阶段,当两边下注也跟不上时,切换赛道;第四阶段,以各种方式退出舞台C位,但不一定消失。
在确定的方向面前,裹足前行或是轻装上阵哪个更好,道理每个人都懂,但站在不同位置上看到的世界和能够做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正如教授所言,当产业面临巨大外部性变革叠加社会变革的时候,企业管理层往往会面临“认知隧道”。
“思维逻辑、思维定势会陷入到对过去经验的重复以及延伸,你以为你看到的是整个世界,其实你是在通过一个长长的隧道在看这个世界,你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个孔。”他说,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认知隧道效应,且思维框架越缜密,你的隧道认知效应就越强。
无论怎样,巨头们仍处在最辉煌的年代里,他们的一举一动仍引人注目,他们的观点仍掷地有声。而在更远的以后呢?也许,在更远的将来,比失去更难的是遗忘,比遗忘更难的是接受自己的平庸。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