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世界纪录超级稻启动收割 农民笑称:太多了

由 泉亮霞 发布于 综合

  在超级水稻亩产创纪录后的第三天,村民们来到这102亩实验田,他们将对这个名声大振的水稻进行正式收割。

  下午雨过天晴后的微醺阳光中,轰隆隆的收割机开到金黄的稻田里作业起来。刚工作没几分钟,收割机就停住了。作业的农民告诉记者,因为超级稻颗粒大小和形状与一般的水稻不同,因此需要特别调试设备。调试好以后,收割机便正常工作,继续收割下去

  这边收割机不断在田里穿梭,那边村民们挥着镰刀,水稻唰唰地倒下。村民们穿着工作时的迷彩服,干起活来和日常照顾、施肥、打理试验田似乎没两样,但明显看到站在小推车上装载水稻的村民们脸上藏不住的笑。

  “太多了,装不下啦”,一名村民使劲地把一束束的稻子往车上压,拿绳子绕了两圈捆上。小车出发时,前后两人拽不动,旁边再上来两个村民帮忙才把车推起来,前后两人身体与地面几乎呈45度角,拉着车慢慢走远。

  这些从今年五月份开始就打理试验田的村民,恐怕当时并没想到,一个世界纪录会从自己手里产出。

  文并摄/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杨小嘉


  长城网邯郸10月15日讯(记者 韩毅)10月15日,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与河北硅谷农科院研发的有机硅水溶缓释肥配套高产攻关项目,在邯郸市永年区河北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现场测产,经测,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创造了杂交水稻的世界新纪录。

  人工收割水稻。韩毅 摄

  此次测产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由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土壤肥料总站、河北工程大学和邯郸市农牧局的七名专家组成测产专家组。

  测产专家组进行水分测试。韩毅 摄

  专家组随机抽取了三块示范田,人工实割3.126亩,机器脱粒后,经测水、除杂、称重,净产量达到3591.84公斤,折合1149.02公斤/亩,创造了杂交水稻的世界新纪录。

  袁隆平院士亲临测产现场并与收割工人握手。韩毅 摄

  据介绍,为了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仅要搞百亩,还要搞千亩、搞万亩”的指示精神,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了第六期超级杂交水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河北硅谷的这块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是全国三十多个示范点之一。袁院士对于邯郸的示范田很是挂念,经常与硅谷农科院高级农艺师乜红民通话,询问水稻长势情况。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硅谷公司董事长宋福如对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基地亲自部署、督导播种育秧、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每一个关键生产环节。

  经过三年试验攻关,超级杂交水稻结合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强大动力,按照底肥、追肥、叶面肥配合使用,具备了高产的必备条件。2016年,硅谷农科院这块高产示范田创造了亩产1082.1公斤的高纬度地区世界最高纪录。

  实践证明,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与有机硅水溶缓释肥结相合,成熟后亩穗数19万,穗粒数285粒,结实率90%,千粒重达到27克。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可促使水稻根系发达,茎秆粗壮,韧性增强,抗倒伏,落黄好,抗病虫害功能增强,形成了高产增收的良好条件。

  (2017-10-15)


  平均亩产1009.45公斤!8月21日,在广西桂林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水稻超高产攻关示范基地,“验收组”随机选取3块稻田进行实割实测,平均亩产首次超1000公斤,连续8年刷新广西单产纪录,也创造了新的华南稻区亩产世界纪录。

  当日上午,灌阳艳阳高照,热浪袭人。但在联德村,一片丰收忙碌的景象,村民在超级稻田中忙着收割、搬运、打谷,汗水湿透了衣服。

  而由国家统计局兴安县调查队、广西农业推广总站、桂林市种子管理站和桂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2017年灌阳县水稻超高产攻关示范片测产验收组”,也在稻田里仔细查看稻谷情况,并按照专业要求对平均亩产总量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计算。

  在现场,专家们分别选取了3块稻田进行实收测产。因是当天现场收割、打谷,稻谷存在一定的水分,他们还用一个专门测量粮食水分的仪器,对刚打下来的稻谷反复地测量干湿度。

  经过一系列科学测量后,“验收组”得出一个惊人的平均亩产数字:1009.45公斤。

  今年8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右二),第三次专程来到联德村杂交稻基地,沿着田间小道,边走边看。看到超级稻长势良好,没有病虫害,穗粒结实饱满,他激动地说:“吨半稻(意指亩产为1500公斤)是梦寐以求的!如果能够在广西实现真是了不起,这将是世界纪录啊!”

  半个月后,该基地种植的超优千号、Y两优900超级杂交稻,就被测量出平均亩产达到了1009.45公斤!

  这些年,灌阳已掌握了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超级稻与再生稻高产攻关集成技术。比如,主推水气平衡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统一规划、统一用种量、统一播种时间、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今年,他们的目标就是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的“世界纪录”!

  该基地得到了袁隆平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去年,联德村基地的一季超级稻平均亩产950.6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497.6公斤,“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1448.2公斤,创华南稻区“一季稻+再生稻”高产纪录。

  如今基地中的杂交稻已突破平均亩产1000公斤大关,收割后的“再生稻”,平均亩产极有希望超过500公斤。在联德村的现场,大家都说,这意味着,广西超级杂交稻将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摄影:陆仕臣)

  (2017-08-22)


  图片来自网络

  本报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杨耀松 辛业芸 曹希雅

  “未来,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第三代育种法,必然是超级稻育种的新主角。它‘登台’,我对超级稻的潜力,很有信心。”9日,在长沙举行的“2016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工作总结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今年以来,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研发团队,在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三分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工程等四大粮食丰产科技项目实施方面,收获满满。

  高产攻关:世界纪录遍布全国五大稻作区

  在袁隆平看来,不断挖掘水稻更高产量潜力,是研究的重要方面。今年,团队携全国多个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及基层农技部门,在全国16个省(市、区)建立了42个超级杂交稻百亩攻关片,在南至北纬18°,北至北纬36.8°的全国5大稻作区,实施了超级稻高产攻关。

  “五大稻作区生态类型多样,气候复杂多变,工作量很大。湖南等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水稻生产遭遇了前期长时间低温阴雨、后期异常高温及病虫危害较重的不利气候。但今年总体成绩能打90分。”袁隆平说。

  项目团队采用一季稻、华南双季稻、南方一季加再生稻、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稻等模式,结合“良种+良田+良法+良态”的“四良”配套技术要求,进行超高产攻关,创下了多个世界纪录:广东省兴宁市种植的“超优千号”,创下了世界双季稻最高产量纪录;河北省永年县一季稻“超优千号”百亩片创下世界高纬度地区高产纪录;云南省个旧市一季稻“超优千号”百亩片创世界水稻百亩片单产最高纪录。此外,湖南省隆回县同一生态区连续3年百亩片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

  “追求更高产是农业科技工作永恒的主题。明年,我们要攻关超级稻高产的一季稻17吨每公顷、双季稻25吨每公顷,再生稻23吨每公顷目标。”袁隆平表示。

  “总理工程”顺利结题:只待推广

  “今年超级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项目结题了。下一步就是推广了。”袁隆平说。

  “百千万工程”是“总理工程”。李克强总理提出,希望将超级稻攻关,从百亩连片,发展到千亩、万亩连片的高产攻关,做更好的推广示范。

  三年来,项目在湖南、安徽等南方16省市区的30多个县市水稻主产区建立百亩片60个,千亩片33个,万亩片11个。

  团队以“小麦—中稻”“油菜—中稻”“绿肥—中稻”等3种高产栽培模式,探索了分别适于湖南肥稻区、安徽麦稻区、河南油稻区的水稻超高产模式,推广应用机械插秧技术等11套不同的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三年共创制100多份遗传背景丰富、农艺性状优异的中间材料,育成10多个强优势恢复系,选育出400多个杂交水稻苗头组合。广两优1128等3个组合通过国家审定。

  项目组还开展了基于隐性红颖资源利用的杂交稻混播制种新技术与超级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优化和集成了父母本机械播种等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提高了制种技术与产量。

  丰产工程推进:第三代育种法登上历史舞台

  “种三产四”是湖南重点粮食丰产工程。

  “种三产四”工程实施十年来,形成了5种适宜湖南不同生态区域水稻生产的超级杂交稻种植模式。今年,全省53个县(市区)参与实施“种三产四”工程,规模达1337.5万亩。按“单产与项目实施前5年平均单产比较”估算,今年总增产稻谷16.5亿公斤。

  会上,袁隆平表示,未来超级稻攻关的“量质齐升”目标,将寄托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上。他解释,第一代三系法杂交稻育种,以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为遗传工具。目前,全国有近半杂交水稻面积栽种的是三系法培育出的品种。三系法品种育性稳定,但因恢复系、保持系材料寻找困难,选到优良新品种概率较低;第二代的二系法育种,选育优良品种的几率大大高于三系法,也是目前超级稻育种最主要的方法。不过,它的育性易受气温变化,特别是异常极端高低温气候的影响。

  “第三代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育种法,它既兼顾了三系法育性稳定和两系法配组自由等优点,同时克服了前面两者的缺点,制种和繁殖简便易行。”袁隆平称。目前,这种育种法正在起步中。(科技日报长沙12月9日电)

  (2016-12-10)


  袁隆平院士介绍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情况

  “科技无止境,下一步的目标就是研究出第三代杂交水稻,培养更高产、更优质、更高抗性的超级杂交稻。”在11月24日下午举行的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重大进展新闻发布会上,袁隆平院士透露,目前正在研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希望培养出更高产、更优质、抗性更好的超级杂交稻。

  近年来,袁隆平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先后实现了中国超级稻百亩连片平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四期育种目标之后,于2015年开展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研究,并在云南和河北两省的两个百亩超级稻攻关试验田创下了每公顷16.01吨的世界纪录。

  湖南省副省长戴道晋在发布会上介绍,在攻克了中国超级稻育种第四期目标后,今年以来,袁隆平继续组织国内科研院所、相关部门在云南、四川、重庆、湖南等16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42个超级杂交稻百亩连片高产攻关示范点,采用南方一季稻、华南双季稻、南方一季加再生稻、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稻超高产攻关等模式,按“良种+良田+良法+良态”的“四良”配套技术要求开展了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研究。

  今年9月,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第二次测产验收结果在湖南武冈揭晓,攻关品种并未达到每公顷16吨的预期目标,袁隆平说,相较最先提出从事超级稻超高产研究的日本,中国可谓是后来居上,并通过不断努力使超级稻产量在世界遥遥领先。 目前,袁隆平正探索种植“海水稻”,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若能研制成功,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及几千万亩的滩涂有望成为新的“良田”。(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