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无疫地区”查核酸不应成为常态

由 合永顺 发布于 综合

山东烟台小区安装核酸采样亭,构建城市15分钟“核酸采样圈”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国家卫健委6月9日通报称,6月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3例,其中内蒙古37例,辽宁11例,上海4例,北京1例,含10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包括辽宁9例,北京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1例,其中内蒙古93例,吉林5例,上海5例,辽宁3例,福建2例,河南1例,广西1例,云南1例。

个别边境口岸城市

出现聚集性疫情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6月9日下午3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几日,全国疫情形势整体保持平稳,但个别边境口岸城市出现本土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要把力量和资源重点放在“防”的措施上,在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上下功夫,继续坚持人、物、环境同防,落实入境人员和直接接触入境人员、物品和相关环境的高风险岗位人员闭环管理。要加强公共场所戴口罩、测体温、查验健康码等工作,落实个人、家庭等日常防护措施,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尽快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和加强免疫接种,筑牢群防群控防线。

是否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

专家:不能“一刀切”

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聚集性疫情发生后,要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科学制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扩大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将受检人员按风险等级由高到低开展检测。封控区一定是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全员核酸检测,管控区要在48小时内完成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人员不外出,疫情发生地的低风险地区和防范区人员确需出行的要求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各地可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进行调整。没有疫情发生,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查验核酸不应成为一种常态。

贺青华表示,目前,国内疫情总体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确保疫情早发现、早处置。核酸检测是早发现的最科学、最有效手段。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长期居家人群没有必要频繁进行核酸检测。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也表示,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的最重要措施。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速度更快、传染性更强,必须坚持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扩大预防的策略,才能更早更快控制住疫情。在口岸城市、省会城市、千万级人口城市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有利于提升疫情监测敏感性,筑牢疫情发现体系,更早发现潜在风险,更快实施防控措施,避免出现大规模、暴发式疫情。是否需要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要根据当地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工作需要确定,不能“一刀切”。

有核酸检测机构人为稀释样本?

专家:存在阳性漏检的风险

针对部分核酸检测机构被曝出存在人为稀释样本的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会上介绍,混采是将5个、10个或20个拭子样本放入一个采样管中,这些分别经过理论论证、实验室验证以及疫情地区真实样本的现场验证,其阳性检出率与单采样本是没有明显差异的,结果准确可靠。

但如果在实验室中再将10合1混采管进一步多管混检,如3管或5管混,相当于实行30混1或50混1,这种混样检测方式加大了样本稀释,尚未进行实验室和临床验证其与单采样本之间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存在阳性漏检的风险。

文/本报记者 屈畅 统筹/蒋朔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