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票“不按身高按年龄”当成常态 | 新京报快评
10月27日,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征求意见稿)》,铁路儿童票拟将以年龄划分,满6岁且未满14岁可享优惠。图/国家铁路局网站
身高超1.2米但未满14周岁,不能买儿童优惠票?这样的情况或将成为过去式。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征求意见稿)》称,铁路客票儿童票拟由身高划分改为以年龄划分,实行车票实名制,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的儿童可以购买儿童优惠票,年满14周岁的儿童,应购买全价票。
铁路儿童票标准“不按身高按年龄”,无疑是契合社会期许的规则改进。在各类儿童票免票、半票或全票标准主要看身高的做法动辄得咎的背景下,参考系及时由身高切换为年龄,将能更好地保障儿童应有的权益。
这些年来,因儿童票“唯身高论”引发的争议并不鲜见。无论是作为国内首宗未成年人消费权益保护公益诉讼的“广东省消委会因儿童优惠票标准起诉长隆”,还是备受关注的民事诉讼“广东法官因10岁孩子被要求买成人票起诉迪士尼”,都曾将“以身高作为儿童票标准”之弊带入公众视线。
但司法个案撬动的某个场所规则之变,仍难带动整体性的规则调整:在当下,儿童坐铁路飞机、去景点乐园,能否享受儿童票待遇,仍是以看身高为主。“1.2米以下免票”“1.2米-1.5米半票”的规定,也是原铁道部在2010年因时而变调整后的规定,但至今也已10余年。
与此伴生的则是相关质疑。其中,最为常见的质疑就是:难道个头高的儿童就不算是儿童?凭什么将高个孩童从儿童优惠票适用范围里剔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6月发布的《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 》标准就显示,我国7岁儿童身高的中位数已超过120厘米,12岁儿童身高中位数超150厘米。按照现行政策,大量身高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儿童,都无法享受购票优惠。更别说,一些孩子受基因影响,身高明显高于同龄人。
揆诸现实,在儿童优惠票适用标准上,很多领域、单位的规定并不一致。如民航系统是按年龄界定,满2周岁但不满12周岁的,按适用成人票价的50%购票;不少城市的轨道交通和公交车都将儿童免票标准定在1.3米。又如很多景区都是按“国家版”指导意见来,但也有些省份标准更宽松。这让很多家长对于到底该给孩子买什么票,缺乏稳定的预期。
这两年,随着争议声四起,有些部门也对此做出了调整,如交通运输部之前就明确,免票儿童的范围为6周岁(含)以下或者身高1.2米(含)以下,客票半价优待儿童的范围为6-14周岁或者身高1.2-1.5米,满足年龄或身高二者之一的,均可享受相关优待。
“身高与年龄兼顾”,的确让规定变得更合理,却也留下了变通执行的空间——鉴于儿童证件不齐全导致年龄核验有难度,有些地方依旧会采取最便捷的“亮身高”方式作为购票优惠的依据。
儿童的年龄是小,但涉及儿童权益的事不小。为此,国家铁路局将儿童票标准从“身高”调为“年龄”,顺应了社会呼声,也是将儿童权益还给那些长得高的儿童。在儿童年龄证明与核验途径增多的情况下,“看年龄”也并非难题。
乍看起来,儿童票标准“不按身高按年龄”只是参考依据的切换,可实质上,“按身高”和“按年龄”代表了两种管理服务理念:“按身高”着眼的是管理方便,“按年龄”体现的是儿童权利本位。在权利保障优先不断被前置的今天,转变管理服务理念,将重心回归到“人”身上,而非削足适履地让人去顺应规则,也不啻理念上的进步。
说到底,儿童权利该认的是“儿童”,而不是制造“同龄不同对待”境遇的不合理标准。眼下,国家铁路局拟在儿童票适用规则层面做出调整,其他相关部门、单位也宜跟上,让儿童票标准“不按身高按年龄”成为常态,也让儿童权利“应保障尽保障”的理念得到重申。
特约评论员 | 京客(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