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首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在东四三条落成,经过对古树“体检”和“开方抓药”、设立路牌导视等,20株百余年树龄的国槐愈发枝繁叶茂,“老巷幽宅静树依”的胡同画卷愈加生动。(9月14日《北京日报》)
一株古树,几多春秋。古树名木是公认的绿色文物和化石,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了强化对古树及其生境整体的保护,北京从去年开始不断尝试和探索保护新模式,建设20处古树公园、古树小区、古树社区等一批保护试点。如今,北京又建成了首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这既是胡同文化建设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标志着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向前迈出了新步伐。
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绿色发展是长久之计。北京有着4万余株古树名木,是全世界古树最多的城市。近年来,北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实施“一树一方案”,建立“一树一档”,推进古树名木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多措并举护佑古树“青春永驻”,勠力同心守护自然瑰宝,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增添了新活力,为广大市民带来了更多的绿色福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每一棵古树都值得敬畏,每一棵古树都弥足珍贵。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东四三条胡同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胡同两旁林立着20株百余年树龄的国家二级古树——国槐,树冠相交,如一张张巨大的绿伞,成为东四三条的独特风景。目前,古树周围设立了保护围栏,树干上挂着“身份铭牌”,扫描铭牌上的二维码,古树的具体位置、年代、树高、平均冠幅、生长习性等信息可清晰展现到公众面前,下一步,还将在路牌导视上增加“听”和“看”的二维码,市民、游客扫码就能听古树故事,让人们在“沉浸式”体验胡同风情和古树历史文化的同时,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文明和亲和力。
事实表明,北京打造古树主题文化胡同,有利于唤醒社会爱绿护绿的热情,增强人们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从持续推进古树主题公园、保护小区、古树社区、古树街巷等整体保护试点建设,到建成古树主题文化胡同,北京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绿色地标”,对接着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变化,正是古树保护工作不断进步的时代标识和城市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古树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认真履职,压紧压实责任,强化担当作为,创新模式路径,不断提升保护质效,还需广泛凝聚企业、公众等各方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比如,开展古树认养活动,满足企业、市民等参与保护古树的意愿;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开展保护古树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古树保护法律政策,弘扬护绿、爱绿文明风尚。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参与到保护古树的行列中来,定能让北京的古树不断发新芽、绿满枝,泽被后世。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后五年,北京要持续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期待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践行绿色北京战略,从保护好每一棵古树做起,“积小胜为大胜”,以“尽精微”致广大,奋力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让城市更加和谐宜居,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文/威利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