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5万大军深陷重围,被美军重炮连轰7天,彭德怀巧施奇策化险为夷

由 华爱利 发布于 综合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共和国立国之战。这场战争,是拥有当时全球顶尖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美国及其盟国,与百废待兴的共和国之间进行的一场殊死较量。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日,二十五万志愿军将士奔赴朝鲜,携手朝鲜人民军,对抗联合国军。至一九五一年九月,两军先后进行了七次战役和一次谈判。包括前五次战役,以及联合国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因为麦克阿瑟的傲慢和李奇微初掌兵权,联合国军并没有在前三次战役中发挥出正常水准。从第四次战役开始,李奇微和联合国军痛定思痛,决定不再小觑中国军队,一边提高警惕,一边收缩防线。根据美国《韩战史》记载:在一九五一年一月之前的战斗中,美军战线普遍比较分散,部队各自为政;自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李奇微开始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第四次战役期间,李奇微集中联合国军近二十五万大军,在汉江以南与志愿军决一死战。联合国军将运动战改变为阵地推进战后,立即收获奇效。一九五一年一月下旬至二月上旬的战斗中,由于美军防线极为紧凑,志愿军在横向和纵向战场上大规模穿插,利用夜间大规模渗透的战术再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朝鲜战争史》载:第四次战役开始后,第三十八军多次夜间穿插敌后,都无法达到既定目的。一一三师在一月二十六日试图从铁峰岭以西绕过英军第二十八旅,没有成功,因为英军阵地两翼空间已经极小

即便如此,志愿军还是有办法对付李奇微和他的联合国军。第四次战役中,彭德怀祭出西顶东进的策略,命令三十八军顶住二十五万美军进攻,同时命令邓华兵团进行大规模转移,绕到美军右翼进攻,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此时,李奇微逐渐明白,即便在如此狭窄逼仄的战场之上,即便在美军如此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后勤保障基础上,中国军队还是能够想尽办法对付自己,并且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第五次战役打响时,李奇微决定进一步夯实自身的攻防能力。

李奇微在攻防能力方面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进炮兵。在之前的作战中,联合国军炮兵主要有两点不足。首先:虽然炮兵火力强大,但攻击精度不准。例如,根据美军战史记载,第四次战役期间,美军炮兵的杀伤效率平均在百分之三上下,而且只要击伤目标,无需致命,都算在杀伤效率以内。美军耗费了巨大的弹药量,却无法保证杀伤精度,李奇微十分不满。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二日,李奇微在联合国军会议上向部队高级指挥官,尤其是炮兵指挥官,下发了《提升炮兵杀伤精度》的文件,命令各军整改。

除了炮兵攻击精度不高,炮兵火力覆盖率依然让李奇微不满。联合国军的炮兵火力覆盖定义是:在一平方英尺的平整土地上,各类弹片平均数。炮兵火力覆盖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低覆盖,即弹片平均数小于八十枚;中覆盖,即大于八十枚,小于一百六十枚;高覆盖,即一百六十枚到二百三十枚之间。在高覆盖级别中,由于弹片密度已经极大,因而很难进一步提升火力覆盖。然而,李奇微和范弗利特还是做到了。援引《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火炮的使用》一文中的数据:

第四次战役期间,联合国军中的美军和英军,炮兵火力覆盖保持在中等级别。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战斗中,美军炮兵火力覆盖达到平均每平方英尺二百八十枚(甚至超过高覆盖五十枚弹片)。

这意味着,仅仅在极小的一片平整土地上,就到处布满了各类弹片。美军基本上做到了用弹片雨覆盖阵地。

李奇微对炮兵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在第五次战役期间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在联合国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中进一步得到了检验。最终,在秋季攻势发动中后期,给志愿军带来了很大麻烦。一九五一年九月中旬,联合国军秋季攻势进入中后期。美军将第十军部署在罗山以南,与之对垒的是志愿军第六十五军。在历次战斗中,六十五军功勋卓著,战果辉煌,始终让美国人无法占到便宜。然而这一次,六十五军战士第一次被联合国军炮兵震慑到。

九月二十二日,美国第十军第七师在向罗山发动进攻,六十五军按照之前战役的部署方法,修建了三道防御阵地,每道之间间隔约二十五米。这样既能防止因为阵地过于密集,被美军炮火轰击,又能在阵地之间及时转移和支援。二十二日上午,美军发动进攻。成百上千架战斗机和美军火炮,像往常一样,扔下数量巨大的弹药。

然而这一次,六十五军还是感到一些不对:以往美军火炮虽然猛烈,但精度比较差,许多时候,志愿军战士甚至不用转移阵地,也无法被美军火炮击中。然而这一次,美军火炮格外精准,许多炮弹都直接砸向阵地内部。固然,美军提升了火炮精度,然而更重要的是,美军进一步加大了火力覆盖。

此外,李奇微还学起了志愿军的战术:利用正面强大的火力覆盖和步兵进攻,吸引中国军队注意力,同时利用装机械化部队,从志愿军两翼包抄,对志愿军形成合围之势。二十二日正午,南朝鲜第六师和美军第二十四师,在中国军队将主力集中在正面战场之后,利用机械化部队的高度机动性,迅速从罗山以西和罗山以东,向六十五军后方猛冲。至二十二日傍晚,六十五军已经深陷重围。军长肖应棠向彭德怀发送电报,报告六十五军战况。此时,彭德怀正在部署西线进攻。得到电报后,顿时眉头紧蹙。

由于当时志愿军各个队伍都有自己的任务,很难抽调任何一支部队去救援六十五军,即便调动刚刚撤下前线,回到后方休整的几支部队,时间上也来不及。情况危急之下,彭德怀巧妙地施展了一个奇策。二十三日凌晨,经过慎重思考,他向肖应棠回复电报:

建议六十五军,立即进行抗日战争时期的坑道战术,先解决掉敌军火炮对我军的巨大杀伤问题。我已经命令六十三军和六十四军,各自抽调一个师的兵力,前来救援。你们务必顶住至少两天!

肖应棠是老将,对坑道战术十分熟悉和擅长。接到彭德怀的电报后,他用黑黑的手拍拍脑袋:我怎么就没想到坑道战呢!随后,他立即命令全军开始挖坑道。

坑道战,是利用战场上的坑道优势,以及之长补己之短,与敌军交战的一种战斗方法。在坑道战中,我方战士需要在阵地之间,挖掘大量深坑,并且用各种坚硬的石块,例如花岗岩,垒在坑道壁上,加固坑道壁。同时,不同坑道之间,还要相互连接起来,以便在作战过程中,于地下迅速转移。一些重要阵地的坑道,甚至有两层。下面一层用来睡觉吃饭,存放武器弹药,上面一层则被当作战壕,阻击敌军。

二十三日凌晨,六十五军立即行动。全军战士,除了负责警戒的战士以外,全部投入了坑道挖掘工作。这些战士们大多数来自农村,也有不少老兵,曾经经历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对坑道挖掘这种事情,炉火纯青。到二十五日傍晚,一张初步能够覆盖阵地的坑道网络就已经被挖好了。此时,五万将士已经被美军重炮轰击了四天。坑道挖好之后,志愿军战士们迅速跳入坑道,美军火炮虽然依然不断轰炸阵地,但坑道能够很好地保护战士,迅速减小了人员伤亡。

二十八日凌晨,在志愿军被美军重炮轰炸的第七天,六十三军和六十四军的救援部队,终于赶到战场。此时,距离彭德怀的坚守两天,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天。如果没有彭德怀创造性地利用坑道战,六十五军的损失必定极为惨重。在六十五军近五万大军陷入重围之时,彭德怀急中生智,巧施奇策,最终拯救了部队,化险为夷。

彭德怀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军事家,不仅因为他能打胜仗,还因为他卓越的创造性。西方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经对战场指挥官的创造性有过专门论述:

战场上的许多局面,都似曾相识,但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指挥官,往往能够捕捉到相似的战场环境中的独特机会,给予敌军致命一击,或者保全自身部队实力。

克劳塞维茨的论述,和彭德怀的战场创造性正好能够相互印证。如果六十五军五万战士深陷重围之时,彭德怀没有发挥其创造性,而是死板地命令其它部队前来救援,那么战线就很有可能被突破,后果不堪设想。正是彭德怀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还能想起利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地道战优良传统,审时度势,将其正确地运用到朝鲜战场之上,才拯救了数万将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