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印象中,印度军队虽然规模庞大,但战斗力并不强。其实印度军队战斗力弱是有一个历史传承因素。
印度独立时间晚(1947年),这个国家的独立也不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而是用和平手段继承大英帝国殖民印度次大陆时的部分疆域,因此,印度军队和印度这个国家一样,没有历史传承。印度军队也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火的洗礼,缺乏对战争的认识,也没有可以拿出来炫耀的成绩,没有历史传承也让印度军队缺乏总结借鉴的样板,于是,印度军队基本上照搬了大英帝国殖民印度次大陆时的军队作风。而大英帝国同意印度独立时正是大英帝国国力衰竭时期,所以,印度军队也就养成了懒散的作风,因此,印度军队底子不好,缺乏尚武精神。
印度没有经历战争夺取政权的经历,也让印度社会保留下来了并不统一的价值观,印度独立时是由印度现在各邦自由选择入伙的,因此,各邦都是原有的势力集团主导,自制权力很大,印度政府不过是一个联邦政府,印度有一个特点,中央联邦政府权力弱,而地方邦政府比较强势,这也阻碍了印度的发展。印度军队的底子是大英帝国殖民印度时的印度雇佣军队伍,基本都是各土邦的人员,1951年尼赫鲁开始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用赎买和武力的方式削弱各土邦的势力,使印度军队相对统一起来,问题是时间短,又缺乏战争历练,军事指导思想、军事理论、兵力构成、武器配置缺乏眼光,只能是参照英国的管理、苏式武器装备的配置来了一个军队与武器装备配置的矛盾体,导致印度军队整体作战理论和时代脱节,本身就限制了战斗力的生成。
印度军队缺乏一种传帮带的历史传统,独立后印度的国力、军事力量是处于亚洲一流的,这也让印度由于缺乏军事斗争的历史而变得找不到北了,有点飘飘然,于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印度终于迈出了主动挑起边境地区冲突的一步。这一仗对印度军队的发展太重要了,打赢了,印度军队就等于有历史了,会影响到印度军队未来发展,打败了,印度军队就会再次回到找不到北的囧境中去,因为印度的性格喜欢往脸上贴金,失败的历史它是不会拿出来总结经验教训的,印度军队就等于再次回到没有历史传统的地步,这是印度另类的一面。结果,印度败了,而且是败得根本无从下手总结经验教训的地步,到现在,印度都没有搞明白怎么败的,当时印度占据绝对优势,问题出在哪里了,始终找不到根源。
印度军队现在依然是历史处于空白格状态,所以,印度总想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印度没有这个机会了,为什么?印度军队的作战模式自成立至今,依然停留在数量建军模式。作战模式发展是有一个阶段性的,例如:步兵模式、步坦协同模式、机械化作战模式、信息化作战模式(体系化、合成化),信息化作战模式是现在军事强国正在深耕的作战模式,印度属于哪个?半步兵化、半机械化,信息化印度还没有涉足,这是印度军队目前的水平。下面再说说印度军人的故事:印度军队中继承了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高种姓人处于军队管理层,印度士兵(包括低委任军官)基本都是低种姓人群,印度军官对于大英帝国官兵地位不同继承的非常好,印度军官处处模仿英国军官,说英式英语,吃饭用刀叉,而不是手抓,总之大英帝国军官傲慢、享受那一套印度军官都继承下来,英国军队好的一面它不学英国的,照搬印度自己的等级观念。印度军人待遇高,士兵服役期满都有退休金,但印度很多退役士兵拿到手的退休金少得可怜,并不像印度渲染的那样衣食无忧。印度什么事都是绝对两极分化,军队也不例外,要么特别好,要么特别糟,没有中间地带,这是印度军队的特点,武器装备也是如此,先进的有,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更多。
印度士兵文化都不高,当兵是很多印度人获得铁饭碗的唯一出路,印度军队没有政治教育,它们依靠宗教信仰渲染思想工作,而且有数不清的教派信仰,军队里也是采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办法,你认真看看印度阅兵仪式就能发展不同,踢腿、摆臂高度不一样。印度军队缺乏统一管理,战区指挥官权力很大,大到他能给你挑起一场冲突的地步,这个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但就是这样子的。印度军队很腐败,它的军官晋升不是靠本事,而是论资排辈。印度军队未必就受政府控制,比这个复杂的多,它要想获得武器装备,有办法,政府也得想法设法给它,这次边境冲突就是这样子的。印度军人战斗力如何?这个问题需要这样判断,印度军队说白了是“买命式”的,它们叫募兵制,就是招募,对于士兵而言就是“卖命”,目的是获得好工作。印度军人这点是传承大英帝国殖民印度时期的传统,大英帝国殖民印度时,招收很多印度士兵服役,采取雇佣兵制,所以,印度军队也是如此,虽然叫募兵制,说白了就是雇佣兵制,不同点在于,印度士兵服役是为了过得好点,所以士兵大战都不会玩命,这点在历次战斗中就有所体现,开战后一旦情势不对他们就喜欢跑,往回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