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像个撒气的孩子:想发泄还不敢动手,只好砸烂自己的中国玩具
利刃/木铎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说白了是为政治服务,只要看透了这一点,对于会不会开战,就会有个比较清晰明了的认识了。因为一旦开战,不论胜负,双方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失败者的代价当然还要高得多,如果没有充分的"政治理由",这么做是不值当的,毕竟"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买卖没人干"。
据观察者网7月1日的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詹姆斯·克拉布特里就认为,印度不敢真的与强大的邻居开战,地缘上、军事上的压力,将迫使印度在经济上寻求对抗,而这一做法无疑是"绝对错误的",最终印度将因此而伤害自己的长远利益,相当于自残。众所周知,近段时间,印度持续不断地在边境地区作死,几乎将包括巴基斯坦、尼泊尔在内的北部邻国,都挑衅了个遍。
事出必有因,印度有着狂热的扩张情结,但三线开打,明显不符合常理,有一种"因为爱所以爱"的感觉,这种情绪个人可以有,但国家出现这种状态,只能说明另有目的。说白了,新德里持续不断的在边境挑衅,主要目的还是在于转移国内的矛盾,印度国内现在有什么矛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印度境内的疫情正在持续蔓延,距离井喷已经为期不远了,而印度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可以想象下,这是多大的灾难。
△印度人在恒河边焚烧尸体
截止到7月2日下午15时,印度国内累计确诊的感染者数量,已经达到了60万5220人,死亡1万7848人。和美国200多万人感染的"超高成绩"相比,印度似乎还"不及格",但要知道6月27日,印度才刚刚突破50万人大关,这才5天时间,就新增了10万人,全球首个10万人病例费时109天,现在印度实现这一目标,仅用了5天。因此可以说,莫迪政府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印度成为全球疫情新中心是很有希望的。
另一个方面,因为疫情的影响,印度的经济备受打击。世界经合组织就预测,2020年印度的GDP将下降3.7%到7.3%,惠誉国际和标准普尔等世界评级机构,也纷纷下调对印度经济的评级,距离"垃圾级"只有一线之隔。此外,国际机构IHS Markit的数据显示,印度服务业PMI数值为12.6;其制造业PMI录得30.8,而50才是临界值,低于这个数值说明经济在萎缩,从这里可以看出,印度经济衰退有么多严重。
疫情蔓延、失业人数激增,这一切会给印度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国家的不稳定,而印度是一个拥有2000多种语言、55种文字、300多个大大小小民族的国家,其向心力原本就非常不足,之所以大力倡导民族主义,积极对外扩张,就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宗教整合各种族群和地区,从而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随着疫情的蔓延,以及经济危机的降临,印度处在倒退、衰亡甚至分裂的边缘。
于是,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国外,将抗疫不力、经济凋敝的民怨,转化为对外敌的仇恨,从而点燃民族主义的圣火,也就成为了印度目前唯一的出路。然而,这么做也不是没有代价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詹姆斯·克拉布特里就指出,印度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状态,想要"缓解这次危机并不容易",印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克拉布特里认为,印度政客长期鼓吹的民族情绪,使得自己很难出台理智的睦邻政策。
电视台上充斥着"好战的主持人",而街头随处可见捣毁邻国商品的人群,"愤怒的民众会促使军队做出不明智的举动",而这恰恰是1962年印度失败的重要原因。由于邻国拥有远比印度强大的军事优势,以及喜马拉雅山的特殊地形,印度"升级军事冲突"将是一步"真正的险棋"。那么,克拉布特里随即指出,印度的"大部分军事选项都是不可行的",它要么受制于地形,要么因为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而归于失败。
在军事上不敢真的开战的情况下,要转移矛盾,同时发泄民众的情绪,避免憋出内伤,莫迪政府就只能"升级与邻国的经济冲突"。于是大家就看到了印度一系列禁止、砸毁邻国商品的行为,甚至连邻国的APP也都下架了,莫迪总理注销了微博。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压根离不开邻国的资本和产品(《日经亚洲评论》),这么做"只会伤害自己的长远利益",简单说就是一种变相的自残,而如今印度国内在这方面干得热火朝天。
这就像撒气的孩子,不敢或不能动手,为了发泄不满,就将自己攒下零花钱买的玩具砸个稀巴烂,还满地打滚给你看。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印度挑衅的政治目的是为了转移矛盾,而不是真的打一场必输的战争,所以印度不敢升级军事行动,虽然狠话喊得震天响,什么"做最坏打算",什么"不惜一战",结果还不是要乖乖撤军。当然,防患于未然总是对的,历史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止戈为武","圣人不得已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