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光伏扶贫数字化,让“阳光存折”更闪亮

由 廉拥军 发布于 综合

“在国家电网公司定点扶贫的“四县一区”里,目前一个村集体光伏发电年均收益20万元左右,每个贫困户能分到3000元以上。贫困户特别是弱劳动力还可参与光伏扶贫公益性岗位,月收入少则500-600元,多则800-1000元。今年下半年碳排放交易还会增加一部分收益,分摊给贫困户也有几百元。”8月27日,国网新能源云技术公司总经理谢祥颖在谈到光伏扶贫时,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达标之年。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门规划,2020年之前,要保障200万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包括残疾人)每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

而根据谢祥颖算的这笔帐,这一目标在国家电网公司定点扶贫的“四县一区”通过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已经超额完成了。光伏扶贫作为一种资产收益扶贫的有效方式,体现了稳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动能源领域供给侧改革等诸多价值,而数字化手段对光伏扶贫的全面赋能,无疑使这种价值与效应产生了几何级增长。

数字化赋能,全生命周期降本增效

八月的金寨,骄阳如火。整齐摆放在金寨县山间一排排深蓝色光伏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大别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些光伏板顶着炎炎烈日,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当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送来一份份“阳光福利”。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区库区县,也是全国实施光伏扶贫最早的县之一。从2014年开始探索户用扶贫电站建设至今,金寨已形成独立户用、独立村级、户户联建、村村联建、村户联建、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模式。这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典型示范意义。

“光伏扶贫已成为我们脱贫攻坚、群众增收的有力发动机和持久稳定器。”8月23日,金寨县光伏扶贫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余宇如是告诉记者。

但是,金寨县光伏扶贫电站点多面广,在推广应用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之前,金寨县同样也面临运维管理的痛点问题。

余宇说:“此前,我们运维管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现场排查,故障排除不够及时,耗费人力物力增加运维成本。”

金寨的问题,也是摆在全国光伏扶贫工作面前的问题。

“实际上,当时国务院扶贫办也比较担心电站建而不管,基于平台和数据优势,委托国网公司打造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实现全国光伏扶贫电站、设备级数据全量接入及实时监测管理。这也为政府精准施策、有效监督管理提供了支撑。”谢祥颖告诉记者。

在国网营销部的指导下,谢祥颖和团队历时一年多摸索,2018年4月“光伏云网2.0”正式上线,整合了光伏全产业链资源,将所有光伏扶贫电站信息接入云网。依托云网,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中心也在同年9月上线。目前27家省电力公司接入云网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超150万座,装机容量超6000万千瓦,形成了对光伏扶贫电站从规划建设到运维监控,再到结算、收益分配各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精准管控。

2019年7月,金寨县成功实现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数据接入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成为首批云端协同试点地区。借助平台,全国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平均发电效率提升了两个百分点。同时运维效率也大大提升。截至目前,全国有777家运维企业、1739名运维人员依托监测中心平台开展运维管理,2020年全国整体发电能力提升6.7%,故障率降至2%以内。

“我们的平台是公益性的,不收任何费用。各地运维人员通过国网平台APP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电站实时动态,精准监管、智能运维、自动派单,极大提升了监管效能,我们称之为 ‘滴滴电工’。各级扶贫部门、用户可实时查看电站情况,起到多方监督的作用,无形之中让运维变得更便捷、透明和高效。”谢祥颖说道。

对于这一点,金寨无疑受益良多。

余宇说:“应用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后,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电站告警、低效、故障等问题,精准分析故障原因,提高了光伏扶贫电站智能运维管理水平和效率,确保了光伏扶贫效益的发挥。”

金寨,这个贫困发生率曾达22.1%的首批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硬是在6年内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光伏精准扶贫之路。如今并网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20.11万千瓦,累计实现综合收益5.48亿元,助力11.95万贫困人口脱贫、71个贫困村出列,全县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31%。2020年4月29日,金寨县、望江县等9个县(区)一起,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安徽省31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今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发函要求,加快推进设备级运行数据、电网侧数据接入,提高村级电站管理水平。截至6月底,国网平台已完成8.1万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时数据采集接入工作,规模1496万千瓦,基本实现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信息监测“全覆盖”。截至7月份,已接入匹配电站累计发电量397.79亿千瓦时,累计发电收入331.32亿元,其中电费收益146.93亿元,补贴收益184.38亿元。

用数据说话,收益分配更精准

光伏发电收益直接用于贫困户增收,是一条实现精准扶贫的好路子。对于扶贫的精准性,谢祥颖很有信心,他说:“用平台数据说话,是真正的铁面无私,非常可靠。后续我们会继续完善收益分配功能。”

根据要求,所有交易数据均是源头采集,通过加密技术传至国网平台。国务院扶贫办设有督查专员,定期暗访督查。地方造假的可能性就减弱了。

谢祥颖介绍,“去年我们对10县摸底调研,数据分析结果与现场核查基本一致。有问题的如装机容量,一些地方上报100千瓦,实际是300千瓦,其余收益、补贴哪里去了?国务院扶贫办也希望地方通过平台进行自查、检修和维护。”

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总人口63.5万,为国家级贫困县、省级深度贫困县。根据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设备级运行数据接入试点省创建工作安排部署及国家、省有关要求,望江县切实压实责任、明确目标任务、落实专人负责,于2019年7月19日完成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数据接入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各项任务。

“依托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我们更好地保障了光伏扶贫收益分配的精准。”望江县扶贫办社会扶贫室副主任龙光耀告诉记者,借助平台收益分配栏目规范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分配,我们做到了收益账目精准、受益对象精准、使用范围精准,杜绝收益分配违规情况发生,有效支撑望江县全面掌握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实施进展等情况,确保电站持续高效运行,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龙光耀还介绍,“通过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我们安排专人实时查看、分析系统监测数据,实现项目全流程、收益分配全周期“一站式”服务。配合光伏学院、智能运维等有效方式提高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水平和发电效能,以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等手段实现光伏扶贫运维管理工作的可视化、精细化,有效解决了传统运维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发现迟缓、应急响应较慢、问题解决周期较长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所有用户可通过全国光伏扶贫APP实时查看电站日运行状况、发电数据、上网电价、预期收益及分配情况等信息,实现信息数据公开、透明和掌上便捷化应用,并与全国扶贫人口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按照规定,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由村集体统一分配并公示。签字信息亦可上传平台,为后期审计提供依据。“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将所有数据上传区块链,不可篡改,进一步提高精准度。”谢祥颖说。

截至目前,19个省份主动通过线上管理方式加强收益分配追溯管理,累计在线分配超5万次,审核完成分配资金14.64亿元,其中湖北省累计收益分配进度近70%。

龙光耀介绍,望江县通过建设户用光伏扶贫电站,已累计帮助2594户贫困户实现增收2673.75万元(户均累计增收1.03万元,户年均增收约0.34万元,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约占贫困户家庭总收入的7.1%),为121个贫困村实现增收6665.51万元(村均增收超过55.09万元)。为进一步规范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望江县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制定了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收益分配方式、程序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了光伏扶贫收益分配管理台账,统一设立账簿和科目,进行专账核算,确保了光伏扶贫专款专用,促进了光伏扶贫效益发挥。

为确保光伏扶贫受益对象精准,金寨县的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全部由县供电部门统一结算至县光伏扶贫发电收入结转机构专户,实行封闭化管理,由县级结转机构承担各种类型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结算及资金发放。同时,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要求,制定收益分配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用途及分配对象。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三流乡老集村,村民通过全国光伏扶贫APP查看光伏电站的收入。

“造血”式扶贫,构造光伏扶贫新业态

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安排部署,各地要进一步挖掘光伏扶贫电站综合利用价值,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条件等谋划发展产业,实现一举多得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各地结合实际,开创了光伏扶贫综合利用多种新业态,如利用牛棚顶部建光伏扶贫电站,与畜牧养殖形成功能互补,实现集约用地和扶贫效果最大化。村集体还可以从扶贫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贫困户入股资本金,发展种养殖,扶持产业发展;为贫困户提供电站看护(管)、清扫等公益岗位,进一步助其增收脱贫。

“光伏扶贫是产生收益最好也是最稳定的扶贫产业。”龙光耀如是说,光伏扶贫实施以来,户用光伏电站受益贫困户每年能从中直接稳定受益3000元以上;通过运维知识培训后,熟练掌握光伏组件清洗技术,维护方便快捷;一个电话就能及时解决故障。农户普遍对光伏扶贫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项“晒着太阳把钱赚”的民生好工程。

余宇对光伏扶贫的一举多得亦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光伏是一项稳定长效的产业,既清洁环保,又可持续;既能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金寨县充分挖掘光伏扶贫电站各种资源,延伸收益链条,最大限度释放光伏扶贫电站综合效益。一方面,该县把村集体式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的80%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扶贫,安排3300多户贫困户从事光伏电站管护、环保监督等公益性岗位工作,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

另一方面,金寨县利用光伏扶贫电站板下空地,大力发展“板下经济”,探索发展农业种植、药菌类栽培、养殖、苗木培育等产业,初步形成“农光互补”“药光互补”“养光互补”“林光互补”等综合利用新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板下经济获得生产性收益,提高光伏扶贫电站综合效益。

让贫困户享受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板下经济”甜头的同时,再探索实施光伏扶贫“碳交易”,提高光伏扶贫附加产值,实现光伏扶贫效益发挥最大化,更是一举多得。

“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打开碳交易市场堪称一项伟大工程,为光伏扶贫再添一个科技创新的亮点。”谢祥颖告诉记者,去年底就开始启动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碳市场交易探索工作,在内蒙古、湖北、安徽等省区试点。计划9月底前,再进行试点交易。但重点仍在于政策支持,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建立机制,推进扶贫、环保双赢,既为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保障,也为贫困户增收再加一把劲。

脱贫攻坚已迎来决战时刻,光伏扶贫正在先进技术与创新平台的加持下,打通全流程,插上数字“翅膀”,摊开收益“云账簿”,并逐渐衍生出新的增收业态,走向更加精益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之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通讯员 董瑞强 白雪)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