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老师,最近我发现孩子偷东西,很震惊、很愤怒。打他也不管用,真是恨铁不成钢,我该怎么办?”

学堂收到不少妈妈这样的提问。

关于孩子偷东西这个话题,似乎比孩子的学习问题,还让父母们担忧。

父母的焦虑可以理解。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相信这句俗语的人很容易幻想:小孩子偷个小东西,长大就会成为危害社会的罪犯。焦虑之下,不免习惯性地对孩子斥责、打骂。下面这几位家长更甚,直接把孩子送到了派出所。

孩子偷东西,找警察最管用?

5月1日,“9岁女孩到派出所自首”的话题上了热搜。

刚看着这个话题,我是疑惑的:9岁的孩子,犯啥错去自首?

点进一看,原来是小女孩上网课时,偷偷玩手机游戏,未经爸爸同意,用微信给游戏充了钱。爸爸一怒之下,带着她来到派出所“投案自首”。

警察叔叔“审讯”的过程中,孩子态度诚恳但有些畏惧。

最后,经警察叔叔引导,孩子承认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5月12日,广州5岁小女孩偷拿同学的手表,被妈妈发现。这位妈妈和上面那位爸爸做法一致——带着孩子去“自首”。整个过程也如出一辙,警察面前,小女孩哆哆嗦嗦坦白,发誓再也不犯相同的错误。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两件“自首”事件的评论区一片和谐——绝大多数评论都称赞家长做得好。

“比起打骂,这种才会真的让孩子知道错误,做错了就要承担。”

“这爸爸大义灭亲,爸爸做的太对了吧!”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这样的教育一定记忆深刻,知错就改就好。给妈妈的教育方式点赞。”

“非法占有他人物品,必须得好好教育。”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给孩子“判罪”,弊大还是利大?

尽管支持、赞扬上述做法的声音很多,我还是不由得发出疑问:

带孩子“自首”,相当于认定了孩子“有罪”,这个认知有没有偏颇?

带孩子“自首”’,问题真的能解决吗?

孩子在威吓下认错,是真的理解了自己的“偷窃”行为,还是仅仅出于害怕?

带孩子“自首”和斥责、打骂的教育方法本质没有区别,都是在用权威的力量让孩子听话。孩子低头认错,更多是因为恐惧,弱小无助的他不敢和大人对抗。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在大人眼里,偷拿是犯罪,有悖道德。但这一评判标准只适用于成年人,不适用于孩子。

3岁之前的儿童,还对“我的东西”“别人的东西”不能清楚区分。

3岁之后,儿童逐渐形成边界意识、物权意识,但道德认知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喜欢什么东西就直接去拿了,很正常。

父母态度平和地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我们不能动”就足够了。温和地引导几次,孩子就明白了。千万不要用激烈的处理方式将事情严重化,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

更大些的孩子已经清楚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拿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自己就会萌生羞愧感。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儿童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在没弄清楚原因之前,我们不必急于给孩子扣“偷窃”的大帽子。

当发现孩子有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大多数父母会感到羞耻。难以应对羞耻感,才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直接给孩子判罪:“你偷东西,就是坏孩子。坏孩子就要受惩罚。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这里面似乎也包含了一丝“我已经履行了做父母的职责,孩子偷东西不要再怪我”的卸担子的味道。

从孩子的角度看,父母的激烈反应、严厉惩罚却有点过头了。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尹建莉老师说过:“孩子没有错,只有不成熟。”

像上面两个去“自首”的小朋友,一个5岁,一个9岁,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不够成熟是很正常的。父母把他们交给警察,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恐惧,使他们形成“我是坏孩子”“我是罪犯”的自我认知,对他们的人格塑造非常不利。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规避错误,勇于承担责任。但用伤害孩子自尊、伤害亲子关系的教育方式,就得不偿失了。

父母看见了孩子,也就找到了答案

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父母感到愤怒、难过是正常的。但在孩子面前,请尽量做好情绪管理。同时,也需要理性地思考:

孩子为什么去拿别人的东西?

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或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吗?

只有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年龄很小的孩子,去拿想要的东西,多是出于好奇。

稍微大点、已有边界感的孩子,如果拿了别人的东西,多是缘于内心的匮乏。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物质上要尽量满足孩子。超出能力范围,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就可以了,不要否定、批评孩子的欲望。

如果10次要求有9次都得到满足,那么某一次不能被满足时,孩子不会使劲纠缠,会平和接受现实的。

心理、情感上,父母更应满足孩子,不吝惜给孩子爱与陪伴,宽容与关怀。内在得到满足的孩子,根本没心思去偷。

学堂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她谈起自己小时候也偷过妈妈的钱,因为妈妈从来不给零花钱,连早餐钱都没有。后来,当她每个星期有了充足的生活费,就不再偷了。

作家三毛有篇文章,也记录了她偷钱的经历。

父母认为她是小孩子,在家不愁吃穿,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小孩子也希望走在路上时,兜里有几个铜板。

三年级前,三毛从未碰过可自由支配的钱。

当时,小学生中流行收集包彩色糖果的玻璃纸。三毛想要,但是她没钱。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所以,当某天她看到五斗柜上的五块钱,就忍不住放进了兜里。

妈妈发现钱不见时,她也惊慌失措,被兜里的“赃款”烫得好不安宁。经过重重心理斗争后,她将钱藏到柜子与墙的夹缝里,还提醒母亲找到位置。

其实,三毛的父母早就发现了真相,但没有拆穿她、当面斥责她、让她难堪。之后,还定期给三毛零花钱。

内心得到满足的三毛,再也没有偷过钱。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更多只是成年人的灾难化想象,并非事实。

我的大学室友,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经常和身边的哥姐去野地里探险。穿过溪水、脚踩着鹅卵石,也随手摘下别人田里的果子吃。她说起这段记忆会有偷吃别人果子的内疚感吗?不会。对她而言,那只是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长大后的她有小偷小摸行为吗?没有。我们这些认识她的人,都觉得她自信、耿直,是个好人。

反观一下我们自己,也是从懵懂无知的孩子过来的,小时候就从来没有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拿过别人的东西吗?这影响我们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了吗?

显然没有。

坏家长才会让孩子变成了真的小偷

生活在健康环境下的孩子,如果拿了别人的东西,父母不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他就不会变成真的小偷。

但如果父母偏要把天真无邪的孩子钉在“耻辱柱”上审判、羞辱,孩子就有可能破罐破摔,真变成小偷。尹建莉老师说:

所谓“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因果必须有一个条件:坏家长——没有这个必要条件,这个因果不成立。

“坏家长”有两种:第一种是习惯用打骂解决问题,简单粗暴发生的地方,就是“偷窃”容易发生的地方。第二种是自己手脚不干净或爱占小便宜——只有这两种家长的孩子才会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自己不做坏家长,就不必恐惧孩子养成小偷小摸的毛病。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孩子是纯洁的花骨朵,父母就像园丁,不同的培育方式,会影响花骨朵未来的模样。

善良、快乐是我们对孩子的祝福,也是责任。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呢?请在留言区分享看法~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712 字。

转载请注明: 因为这件事,我把9岁女儿送进了派出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