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的重启之路

平阴县安城镇,地处山东省济南市西南部,境内土层疏松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且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合鲜食地瓜生长。据平阴县志记载,这里的地瓜在清乾隆时曾被作为“御供地瓜”。2000年8月,当时的安城乡(现安城镇)被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命名为“山东省鲜食地瓜生产第一乡”;被中国甘薯协会授予“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称号。201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平阴鲜食地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然而,在2013年前后,随着土地肥力下降以及种植技术的逐渐落后,“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的甘薯种植面积日益缩小。

如今,1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镇联合社的带领下,甘薯种植从粗犷种植进入到科学精细化管理,从完全人工到机械化转型升级,安城镇的甘薯产业仿佛按下了“重启键”,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的重启之路

甘薯种植走向现代化 管理模颠覆性改变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在安城镇让庄铺村深厚的土壤下面,孕育着一个个即将“苏醒”的甘薯。时至午后,村支书王忠超站在地头,望着快要收获的甘薯,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村内60余亩的甘薯,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与甘薯产业的未来。“虽然我们曾经也大面积种植过甘薯,但现在的种植模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可以说以前的种植经验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王忠超说道,今年是重新种甘薯的第一年,能否成功关系到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和这个产业能否延续下去。

顾虑,忐忑,是王忠超今年种植甘薯的心情。今年3月份,他与另外几名村支书组团来到烟台,此行的目的是考察花生种植,甘薯只是备选。但却因土地问题,最终选择了甘薯。正是这次烟台之行,让王忠超彻底颠覆了对甘薯种植的传统印象。

“以前种甘薯,完全是人工,在地上挖个深坑把苗插进去,一棵秧子上最多也就长3个地瓜。而现在基本是机械化作业,种植技术也变为了平栽,一棵秧子最多能长10多个地瓜。”王忠超兴致勃勃地说着,其实刚开始种植的时候,他心里是没底儿的,这种担心源于种植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彻底改变。随着甘薯的茁壮成长,王忠超也由一开始的忐忑变为了充满期待。

“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的重启之路

机械化种植日益普及 省时省力效率更高

在密密麻麻的甘薯叶子下面,一根根黑色的软管顺着土垄伸向远方。“这是滴灌系统,可以将水分精准地送到每棵甘薯苗下面,有些水溶性的肥料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输送。你看这些土垄上都覆盖了塑料膜,不怕下雨和干旱,也不会长杂草。”王忠超扒开厚厚的甘薯叶说道,甘薯苗都是从烟台进的烟薯25品种,凌晨4点多工人就开始下地播种,因为甘薯苗时间长了容易掉叶,所以必须精准把控时间。

村头仓库内,停放着杀秧机,收割机等各式各样的农机,这些都是为甘薯服务的。其中,有一个2米多高的“大块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王忠超介绍说,这是旋耕起垄移栽一体机,一台30多万元,可以实现旋耕、施肥、起垄、破压茬、修垄等7种作业,可谓是“七位一体”,“原本种植一亩地的甘薯,需要好几十人,现在有了这些农机,只需要7个人就能完成好几十人的工作量。”

除了让庄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忠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安城镇安丰源联合社社长。目前,已有包括让庄铺村在内的14个合作社加入到联合社,其中7个村都在种植甘薯。由于甘薯农机价值昂贵,所有的甘薯农机,都是由联合社出资购买。前期,种植甘薯的合作社,都已经享受到了现代化机械带来的便利。

多村抱团成立联合社 让村集体壮大村民受益

目前,安城镇的甘薯种植面积为300余亩,一亩地能收获5000余斤甘薯,纯利润在每亩地2000元左右。这些甘薯如何管理,如何让其产出最大的效益,让村集体壮大,村民受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答案是建立联合社。2020年12月份,安丰源联合社的建立,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我们把部分有能力,有想法的合作社联合起来,建立了联合社。”安城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徐猛说道。

用徐猛的话说,联合社有“4条腿”,农机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产品直营店、深加工厂车间。“像让庄铺村的农机,都是属于联合社的,加入到联合社的村都可以使用,农机的大范围使用,让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徐猛说,现在很多村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妇女比较多,他们通过劳务合作社,将留守妇女集中起来,通过电子平台统一派单安排村内的工作,每人每天能有90块钱的收入,最多的时候,有80多人加入了劳务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今年10月份,位于平阴县城的安城镇农产品直营店就要开业了,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甘薯也会离市民更近一步。而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深加工车间也将投入使用,地瓜干、冰冻蜜薯、地瓜脆片等将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那个时候摆上直营店货架的,将不仅仅是甘薯、小米等初级农产品了,而是琳琅满目的各色深加工产品。

秋季,是甘薯收获的季节,也会是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走上振兴之路的开始。(王铮 吕晓青)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966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的重启之路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