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如何推进?房价户籍问题怎么办?专家解析

  4月18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1春季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此次论坛主题为“迈入‘十四五’:高质量城市化与美好人居环境”,多位专家学者从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户籍问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碳中和路径下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等角度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执行)、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致辞时表示,美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是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城市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美好的生活环境还是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城市化的手段,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和促进高质量发展要依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倪鹏飞谈到,城市“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城市发展动力以及竞争逻辑已经发生改变。

  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国力看来,“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五期叠加”:城镇化速度的持续放缓期,城镇化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人口流动的多向叠加期,城镇格局的加速分化期,城镇化发展的机制转换期。在此背景下,他认为,“十四五”时期要以塑造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城镇化空间布局为目标,坚持有序集聚、有机疏解。

  “过高的房价既影响了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也影响了年轻人结婚、生孩子的决策行为,和户籍制度一样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关键制约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教授杨开忠认为,土地城镇化不足是城市商品房价格过高的最主要原因。我国城市的容积率高,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此,他建议,要面向城市化加速土地城镇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王凯指出,我国城市问题严重,“生态病”比“城市病”分布更广、问题更重、影响更远,城市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依然严重。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来看,中国城镇建设的短板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的保障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更加关注韧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安全、健康、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在论坛上介绍,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发展的人居科学重点解决人居需求和有限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通过有序空间来提升空间组织秩序和资源效率,建设宜居环境,创建适合生产生活的美好环境。吴唯佳指出,我国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总数的1/7,特大城市地区人口约占世界特大城市地区的2/5。相对于全球其他国家,中国城市化议题中特大城市地区发展问题更加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裕民认为,市民化是我国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积累人力资本、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我国最发达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徘徊导致了我国市民化难以推进。叶裕民认为,市民化政策路径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不是户籍制度改革。

  关于市民化的问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所研究员肖金成同样认为,要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就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让进入城市和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协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是一项重要举措。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表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战略地位在发生变化,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的战略引领地位进一步提升。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要本土化建群与全球化建群相结合,推动建设双循环型城市群;以圈鼎群与以群托圈相结合,形成都市圈鼎托型城市群;留足生态空间,建设既富又美的美丽型城市群;强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引导,建成碳达峰与碳中和型城市群。

  谈到碳中和路径下城市大气环境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说,“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2015”显示,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东中西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分别为:东部50%,中部37%,西部13%。他认为,碳中和目标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这其中核心是未来产业和技术竞争格局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董祚继从城市更新角度发表演讲,他指出,城市更新的规划和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差距较大,城市更新规划是直接面向实施的规划,在规划思路、目标、内容、方法上都有新的要求。他总结广东省城市更新( “三旧”改造)的经验指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推进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的制度创新。他认为,从全国来看,城市更新任重道远。

  而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武廷海认为,要建立国家重点历史文化功能区,维护文化安全。一些承载中华文明标识相对集中、文化资源高度富集、价值非常突出的重要地区,是历史文化空间的重中之重,应将文化保护利用明确为主体功能。国家重点历史文化功能区应体现文化功能的优先性和主导性,加强历史文化空间保障。

  “如果技术创新决定了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上限,那么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下限,很大程度上由城镇化特别是城乡流动的动力决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副部长、研究员卓贤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城镇化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他强调,要避免出现中国式逆城镇化,要通过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空间的承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保持城镇化长期的动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247 字。

转载请注明: 城市化如何推进?房价户籍问题怎么办?专家解析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