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上的战斗有多惨烈?喀秋莎与美军对攻,炸得敌人整营报销

作者:毅品文团队钟一,无授权禁转!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方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集中300门大炮、40架飞机以及120辆坦克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进行规模强大的火力轰炸。我方的阵地上平均每秒落下6发炮弹,终日落弹的数量达到30万余发,飞机投弹达到500余发。

这天4时左右,美韩出动7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之下,兵分6路向我方两高地发动猛攻,闻名于世的上甘岭战役就此打响。

(上甘岭战士)

硝烟弥漫、炮火不歇。十五军军长秦基伟一直在作战室研究敌情,此次敌人攻击规模之大、火力之猛、手法之狠,让人多少有点意外。秦基伟曾在回忆录中说道:“这是我一生中又一个心急如焚的日子。”

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秦基伟对敌人的企图做了判断:敌方不把进攻矛头放在易于发挥机械和装甲能力的平康地区,偏偏要打五圣山前沿阵地,这明显是想钻我方的漏洞,正所谓攻其不备。

在这种判断下,秦基伟迅速增加前沿阵地的兵力,并把炮兵集中使用在上甘岭战场上。这天夜晚,秦基伟接到副司令员洪学智的电话。洪学智心急地问道:“老秦,你那边怎么样了?”秦基伟答道:“范佛里特想要上五圣山,拔除我方的两个高地。”

洪学智知道局势已经十分紧急,便说道:“老秦,你需要什么。你要什么我就给什么。”秦基伟直接说道:“我要喀秋莎!”洪学智同意了秦基伟的请求,并保证最迟明天中午前赶到。

(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苏联制造的火箭炮,每门炮有8根工字型导轨的发射架,而每个发射架上能搭载两枚火箭弹,一次可发射16枚。这种武器在当时是属于军事机密,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它的名称。因为炮架上有一个英文字母K,故称其为喀秋莎。

喀秋莎装在卡车上,善于长途奔袭,灵活机动。只要一按键钮,16发炮弹顷刻间发射升空,适合打击敌方的集结地和野战工事以及集群坦克火炮。但这种武器也有弱点:发射时火光太亮,容易暴露阵地,而且完全没有防护,不适合在敌方炮火威胁较大的区域内作战。

我方十分珍惜喀秋莎,师政委吕琳曾对干部们讲到:“同志们,你们知道喀秋莎的造价有多高吗?一枚喀秋莎炮弹的价值就是6两黄金。”

10月14日至20日,这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在7天7夜的激战中,敌我反复争夺地表阵地。10月19日这天下午,209团装备24门喀秋莎,从预备阵地出发,奔赴发射阵地,发射阵地距离上甘岭只有10余华里。

(喀秋莎火箭炮发射)

喀秋莎到达发射阵地后,炮兵们各就各位,瞄准敌方阵地。这天下午4时30分,我方其它炮群展开炮击。这是为了掩护喀秋莎参战,我方进行的掩护性炮轰。在炮击5分钟后,我方黄红两色信号弹升空。

喀秋莎旋即开火,飞出的火箭弹如密雨一般,砸向敌方阵地。第一次齐放在1分钟之内,随后喀秋莎又发动了第二次齐放,总共有384枚火箭弹砸入敌营。两次齐放之后,209团立即撤出阵地,这轮攻击前后只用了短短的13分钟。

在喀秋莎炮火的掩护之下,我方战士向占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之敌实施了反击,最终收复了两个高地阵地。11月2日,敌方集结5个营兵力,从多路向上甘岭发动大小进攻40余次。

下午4时左右,敌方用30多辆汽车搭载一个营赶去支援。我方用炮火将敌人打退,敌军只能在出发地修筑工事,待机而动。秦基伟得知敌方增援的消息后,命令火箭炮团进入阵地。喀秋莎对敌人的阵地展开了轰炸,敌方的这个营几乎全军覆没。

(无畏的战士们)

11月3日,敌人用3个营的兵力展开了15次反冲击。我方209炮团隐蔽进入敌方防御侧面的发射阵地。随后喀秋莎对敌阵地展开了猛轰,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在炮击结束后,敌人光拉尸体就用了整整15辆卡车。

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209炮团用喀秋莎前后参加了10次战斗,给敌人造成了重创,有力地支援了我方步兵行动。当时209团所属炮兵21师的车号是84,我方部队一见到84的车号,都会主动让路,并鼓掌欢迎。

209炮团在上甘岭获得的锦旗上写道:“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参考资料:《上甘岭》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85 字。

转载请注明: 上甘岭上的战斗有多惨烈?喀秋莎与美军对攻,炸得敌人整营报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