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父母”不见“外” 民进党当局“去中”之心路人皆知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电 题:“外祖父母”不见“外” 民进党当局“去中”之心路人皆知
中新社记者 容海升
民进党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日前以所谓“避免性别歧视”为由,重新修订“国语辞典简编本”,将其中“外祖父母”等词语加注“今亦称‘祖父母’‘阿公、阿嬷’”。可是,台湾舆论、民众清楚看到,不管“包装”有多冠冕堂皇,无非还是“去中国化”的小动作。
台湾门户网站“雅虎奇摩”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18日,有93.4%参与投票的民众反对修改称谓。有民众质疑,按照当局说辞,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是否也要改?荒腔走板的施政决定,已引发岛内不少人强烈反对。
观察连日来台湾报章、社交媒体相关讨论,可以看到,多数意见领袖不认同“外祖父母”称谓是“性别歧视”的表现,给它扣上政治不正确的帽子,有小题大做之嫌。有岛内学者投书媒体表示,从文化角度上讲,对亲属间的称谓较为清晰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另有岛内舆论表示,“硬要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一视同仁,统称闽南语的阿公阿嬷,不知是否也附带着‘去中国化’的目的?”
民进党两次上台当政,各领域“去中仇中”动作从不间断。从“去中国史”“去文言文”,到蓄意把语言划分“本土”“外来”,再到如今“外祖父母”不见“外”,民进党当局搜索枯肠,意图清除岛内社会文化中每一处纽带。
只是,不管民进党政客如何跳梁,文化同源的现实难以改变。今年春节期间,两岸各界人士通过视频向对岸亲朋好友拜年,不断在网络上“刷屏”;岛内元宵节灯会大陆多个城市参与;大陆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今年春节期间在岛内电视台网站上重播,仍掀起收视狂潮……种种事实表明,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并不是政治操弄可“稀释”的。民进党当局无事生非的举动越多,只会进一步加剧台湾社会的撕裂和对立。
当前岛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蛋荒”等民生问题难解,民进党当局与其在辞典上“咬文嚼字”,不如把精力放在关注民生、解决岛内民众真正关心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