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18日报道英国《泰晤士报》网站9月14日刊登埃德・康韦的署名文章《中国将来会击败西方,夺取机器人的控制权吗?》称,在评论员们为世界拉开新一轮霸权争夺战惊慌失措之际,这种争夺战并没有明显的拉开迹象。
资料图: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一款机器人服务员。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文章称,一家大型农业公司吞并了它的一个对手,一般来说,这种事情根本算不上头条新闻。然而,美国的约翰・迪尔拖拉机公司收购蓝河科技公司却成了上周几乎最令人感兴趣的消息。
蓝河科技公司的龙头产品是“生菜机器人”――这是一种拖曳设备,挂在拖拉机的后面,就像犁地一样驶过一垄垄作物。利用摄像头和人工智能,“生菜机器人”扫描经过的每一株植物,判断是否是杂草,如果是杂草则向其喷洒高浓度化学剂,但不会让作物沾上一点化学剂。
在慢吞吞的耕作领域,这算得上一场革命了。数十年来,多数农耕活动靠的是农民对农田不加区分地喷洒农药,以此提高产量。这种做法与理想相去甚远,除非尊驾是灭草剂生产商:农民不得不花费大笔钱来购买化学制剂,消费者不想食用喷过农药的蔬菜,这还没有算上环境危害,因此2011年才成立的蓝河科技公司没用几年时间就占到了全美国生菜产量的1/10。
文章称,这笔收购凸显的模式远远不止是影响美国人所吃的沙拉。约翰・迪尔拖拉机公司再也不是纯粹的农业公司了:从某些方面来说它现在还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早晚有一天,人们可以把这句话套在几乎任何一家公司、甚至任何一个人身上。
实际上,这个过程已经开启。本周苹果公司推出新机型iPhone X,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不是它的新屏幕或者新设计,而是里面装着的所谓的仿生芯片。以前,人工智能的重头任务几乎都是在线上完成的――人们对着手机发号施令,手机把声音传给iCloud计算服务,处理完毕后把答案传回――但是苹果的新处理器可以自行进行一定程度的机器学习,在人们的口袋中就可以完成,这样的iPhone正逐渐向机器人过渡。
传统计算机遵循的是人工编制的算法,但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计算机自己给自己编制算法。换句话说,人们给它输入的数据越多,它就变得越聪明。“生菜机器人”扫描的生菜数量越多,它对生菜的识别能力就越强;人们向Siri提的问题越多,Siri的回答质量就越高。正是这种几何级性质使得机器学习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害怕。
文章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正快速崛起为世界领袖。谷歌的母公司“字母表”在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深层思维”请求国民保健署对其开放患者病历,以开发出一款可以预警肾脏问题的应用软件,结果谈判花了两年时间,至今仍然遭到监管机构的质疑。相比之下,中国的态度就宽容多了。另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活跃用户群体,它的民众也比美国更加愿意接受新科技(现金支付方式在中国消逝的速度远远快于西方国家)。其结果是,现在中国的百度、腾讯和滴滴等公司在某些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可以与美国巨头平分秋色。
文章称,应当为此欢呼还是担忧,这取决于大家各自的心态,但是弗拉基米尔・普京曾经说过,谁掌握了人工技术,谁就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这可让人兴奋不起来。同样令人兴奋不起来的是,硅谷领袖埃隆・马斯克预言这场竞赛将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人工智能总是容易耸人听闻。
但目前人工智能仍然很原始,人们还要等上几十年才能制造出像人类那样思考和行动的电子人。不管怎样,全球掀起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的竞赛,这种思想依托的是下面这种看法,即各国政府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动这样一场竞赛。毕竟,驱动今天所谓的互联网的绝大多数技术并不是由政府开发的,甚至不是由公司开发的,而是由一群关系松散的爱好者开发出来的,即开源社区,这是21世纪信息技术最有趣也是很少得到公认的事实。这不仅是大家要是不想花钱向微软或苹果购买文字处理软件,下载一个免费的软件就可以了。而是“脸书”、谷歌和亚马逊等等这些公司赖以建立的根基――网页服务器、云计算、操作系统――要是没有计算机迷们义务开发出来的技术就完全无法运行。
文章称,这种不同寻常的模式恐怕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而且这种模式代表的经济活动量永远不会呈现在官方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另外,人工智能已经有许多基础性创新是以开源开发为基础的。中国科技巨头也在开放一些人工智能平台。
换句话说,在评论员们为世界拉开新一轮霸权争夺战惊慌失措之际,这种争夺战并没有明显的拉开迹象。俄罗斯和中国也许会第一个研制出电子人,但是它们很有可能被一群穿着睡衣在家里编码的计算机迷们捷足先登。或者这种前景更叫人害怕?(编译/于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