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童书中出现自杀描写桥段 教育专家:不回避现实也不能美化自杀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6月12日,有微博网友曝出,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读物《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美化自杀”桥段 。随后,该出版社编辑回应称,已经通知各渠道全面下架该书。

著名童书中出现自杀描写桥段 教育专家:不回避现实也不能美化自杀

网友质疑

据了解,涉及“美化自杀”片段在书籍145页,其用四段详细描写了小孩的自杀心理和自杀过程,并在最后写:我并没有摔到地上,却坠入了一个绚丽无比的隧道里。该博主称,他读三年级女儿问他死后会进入什么隧道。

该书下架引发网友热议,记者注意到,除了质疑书籍的声音外,还有不少网友认为,孩子读书时不会受此类桥段影响,下架此书是因噎废食,把儿童置于真空中。就此争议,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教育专家熊丙奇。

熊丙奇认为:“不能给学生一个伪善的世界,不能回避现实的问题,但是对现实要有理性的解读,不能把自杀也描绘得那么美好,这就存在教育伦理问题了。”

此类童书争议并非就此一例,此前,一本名为《小熊过生日》的儿童绘本,也曾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该绘本中,许多朋友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吃蛋糕时却有一位朋友不见了,餐桌上则多了只烤鸡。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

熊丙奇认为,童书充斥着“儿童不宜”的内容,显然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人格、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追问的是,为何这些粗制滥造的童书能大行其道?怎么杜绝儿童受到有毒童书的不良影响?

熊丙奇看来,“儿童不宜”童书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出版社没有严格执行“三审制度”(编辑初审、主任编辑二审、总编终审),对内容进行审核把关。在近年来的出版市场上,存在出版社靠卖书号生存的“买卖书号”现象,有的图书经销商或者作者从出版社卖书号,出版社也不对图书内容进行把关,就让其出版。这在童书市场、教辅市场上颇为普遍。

其二,一些童书作者、出版机构盲目迎合市场需求,走猎奇路线。把低俗、暴力的内容作为吸引儿童读者的卖点,放弃了作者和出版者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本来,这类读物在理性的家长面前并没有市场,但是,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选择童书时,却缺乏判别力,以与其他家长攀比甚至“宁滥勿缺”的心态,在没有细读图书内容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买童书,买了之后才发现童书有问题。

因此,熊丙奇建议,必须规范童书市场,加强对家长(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识别力。比如有一些经典儿童读物中,也有一些超出孩子识别能力的内容,有的孩子会模仿童书中的人物,做出疯狂的事,发生严重的伤害后果,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讲解,进行适当的指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75 字。

转载请注明: 著名童书中出现自杀描写桥段 教育专家:不回避现实也不能美化自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