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爱控制我》对我来说,是一本颠覆观念,直接改变我的生活的书。读了之后,不仅明白一直无法完全与他们正常沟通的父母原来就是典型的控制型人格;更让我震撼的是,从怀孕那一刻起就决定绝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不幸童年的我,居然也具有控制型人格倾向。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放下了父母,试着重新养育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放过了我的孩子。无法想象如果我没有读这本书,没有发现自己以为的对孩子的爱和培养其实是在扼杀她的自我成长,将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
但是,人格对一个人的行为的控制是深远的,哪怕我已经认识到自己具有控制型人格倾向,有意识地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她自我成长的不良影响,可是控制行为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冒出头来。幸亏,《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不仅让我识别了自己的控制型人格倾向,而且也系统地阐述了摆脱控制的核心心理机制所在。
由于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急于找到答案,我一遍遍地精读了这本关于控制型人格的经典著作,并力图在本文里跟大家分享我得到的解答与思考。
本文首先阐述如何界定为人父母的自己是否具有强制性控制行为倾向;接着从控制型人格父母对孩子成长最大的伤害着手论述控制型人格父母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孩子的自我感觉和自我定义,尊重孩子的自我精神边界;最后,因为控制型人格如果没有强大的干预是极其容易代代相传的。我们控制型人格很可能来自于我们父母的控制型人格。因而我们本身作为控制型人格父母的受害者,如何摆脱控制,打破幻觉,重新养育真实的自我。
1. 控制型人格父母的界定
1)测测为人父母的你对孩子的控制状况
首先请做以下书中的测试表,测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状况
下面的测试从三种不同的情景测查你对孩子的控制状况。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诚实回答,并参照测试后的解释,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以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容面对未来的日子。
以上。ABCD所代表的峰值分别为4、3、2、1、0,请算出你的得分。
9到12分:你对子女有过强的控制欲,一般不会做出让步。常常居高临下,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常用教导的口吻。你必须、你应该、你一定。因为是比较武断,子女往往口服心不服。
建议:适当的收敛自己,严格要求而不专横跋扈,给子女一定的自由空间。
5到8分:你对子女有较强的控制欲,也能给孩子一定的民主,但要避免过多的唠叨或说教,对小事不要管的过多。
0到4分:你是一个讲民主的家长,对孩子比较宽松。当然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比如偷东西,撒谎,逃学等,相信你会严加管教。
建议:对孩子宽松民主而不放任自流。
2)控制型人格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的主要体现
l 控制型人格的父母,心中有理想的孩子的模样,因此对真实的孩子有强烈的改造欲
控制型人格父母的心理有个虚构的理想孩子的模样,他看不见真实的孩子,只是用他虚构的孩子的模样套在真实的孩子身上,如果真实的孩子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那么他就会对孩子进行强制改造。
所以如果你不是先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各方面特点并接受孩子的真实模样,而是用自己心中理想孩子的样子去改造自己的孩子,那么你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无疑。
所以,心中有个理想的孩子的样子和对真实的孩子的改造欲,是控制型人格父母的首要特征。
l 控制型人格父母逆向定义孩子,无法“看见”真实的孩子,无法对他感同身受。
如果你总是否定孩子自己的直觉感受,否定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反而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接受你对他的评价,那么你就是典型的控制型人格父母。
否定孩子的直觉感受的表现很常见,比如说,孩子因为大人一句话或者一件你眼中非常小的事情而感到很生气,并且哭闹,此时的你如果按照你自己的主观想法,觉得这么点小事不应该生气哭闹,因此而对孩子的哭闹进行批评制止,或者没有批评而是直接用其他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不再哭闹,都属于否定孩子的直觉感受的行为,也就是控制行为。你没有看见孩子真的生气,没有对他感同身受。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你要肯定,他的确是生气了,不管应该不应该, 情绪没有应不应该的。其次,他有理由生气。孩子的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即使你不愿意看到孩子生气,但是他的真实感受就是生气了,所以你应该看到并且感受到你的孩子生气,而且因此难过痛哭。你应该询问孩子为什么觉得生气,并且对他的感受表示同情。孩子的情绪得到认同以后,正常情况下,就会很快消退。而感受喜怒哀乐的完整过程,也是孩子自我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常见否定孩子的感受就是,孩子的确不喜欢吃某种食物,大人强迫孩子吃,并且断定他不吃这种食物的行为是错误的。这就是典型的控制型行为。其实危害巨大的控制型人格的行为就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如果不注意,长此以往,孩子接受了父母的逆向定义,就无法顺利自我定义,从而无法健全地自我成长。
l控制型人格父母随便代替孩子做决定,强迫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随意对孩子批评指责,还说这是为他好
无论是代替孩子做决定,还是强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还是批评指责孩子都是对孩子自我边界的侵犯。
孩子的内心还不够强大,自我边界也还没有形成,即使形成了也经不起长期的侵犯,所以侵犯孩子精神边界的行为必将损坏孩子的自我精神边界。失去自我精神边界的孩子就会导致自我精神失控,其后果非常严重。
所以说“不要用爱控制我”。以爱之名,行侵犯控制之实,这里面毫无真爱可言。
2. 控制型人格父母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孩子的伤害:保护孩子自我感觉和自我定义,尊重孩子的自我精神边界
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四种功能:感觉、知觉、知觉和思考。这些功能使我们产生自我感,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通过感觉功能所体验到的情感,使我们明白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什么对我们有益,什么对我们有害。如果父母保护他们充分通过这四种功能来体验一切,感知一切,从中得出自己对一切,包括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定义,这就是自我定义。
在自我定义的过程中,我们塑造着自我,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些没有被触犯的情况下很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因素。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就是精神边界。
一个人的精神边界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界线。正如我们的身体边界决定了我们的外表一样,我们的精神边界决定了我们的个性。
一个人的精神边界的存在对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像氧气对于生命的存在的重要性一样,拥有的时候你感觉不到,你只会觉得一切正常,而当失去的时候,一切就失控了。失去了精神边界也就丧失了真正的自我。精神就会处于失控状态,导致人格分裂。
而作为控制型人格父母,由于习惯对孩子逆向定义,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对自我和世界的感知,保护孩子的自我定义的顺利进行,尊重孩子的自我精神边界。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获取一切体验,而不是用我们的感受去代替他们自己的体验; 不要随意评价孩子,让他自由地进行自我定义; 不要擅自为孩子做决定,不要侵犯孩子的精神边界。
只要坚决做到以上三点,孩子还是可以自由健康地实现自我成长。
3. 摆脱控制就是要打破幻觉,重新养育真实的自我
控制型人格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力干涉,将会代代相传。
如果你是控制型人格,很大的概率是因为你的父母也是控制型人格,所以实际上你也是你父母的控制型人格的受害者。
那么确定自己是控制型人格之后,为什么不立刻改变自己,然后就不会再对孩子进行控制了。可是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正因为改变自己的人格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很可能你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了,你还没有完全改变自己。所以我才会把第二点:控制型人格父母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孩子的伤害放在第三点摆脱控制之前。
那么既然知道自己是控制型人格,如何改变呢?
控制型人格由于从小被逆向定义,没有形成健全的自我和自我精神边界,对被控制对象存在幻觉。所以,要打破控制型人格,最重要的是打破幻觉,重新养育真实的自我。
只要愿意,压制者可以摆脱幻觉的控制,看清幻觉的目的,记起自己是如何受幻觉控制的。
这么一来,我们就会从梦境中苏醒过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个性,并相信自己的真实联系,可以具备独立自主,不收外人左右的能力。
只要我们接受 相互联系,以及真实个性,就可以使先前好像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我们可以打破幻觉的影响,还可以让别人也清醒过来。
只要受制于幻觉的人,有足够的勇气改变自己,建立并保持与自己的内在联系,强化与别人的真实互相联系,无论多么害怕,都去追求事情真相,就能逐步把幻觉驱散。
也许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自己已经着了魔,这是,又会自以为知道其他人的现实。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有决心,就能免于幻觉的控制。尽管幻觉的力量非常强大,可它仅仅是一种影响而已。一旦你了解它,就能削弱它的力量。
当你像你对待和期待你的孩子那样,期待自己通过真实的直觉感受,通过不断的真实联系而取得的自我定义,重新塑造自己的精神边界,并且尊重他人的精神边界,你就有了摆脱了控制型人格的可能,走上了重新养育真实而稳定内心的自我之路。
我是@解忧花园,专注幸福与成长,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