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汀生中心日前发布外交政策研究新著《军事胁迫与美国外交政策:战争之外使用武力》,该书编者分别为史汀生中心专家巴里·布莱克曼、詹姆斯·西本斯和梅拉妮·西松。该书认为,在后冷战期间,美国利用非暴力手段胁迫其他国家的努力效果成败参半。未来几年,基于战略竞争考虑,美国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将军事力量与其他经济、外交要素相结合,共同推动美国外交政策,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该书着重探讨如何利用军事力量以非战争方式实现政策目标,具体包括如何将武装部队与国家实力其他因素协同合作,以制定有效的胁迫性战略等方面内容。
该书第一章到第三章分析了美国在后冷战时代采用军事胁迫手段实现外交政策目标的方式和效果。第一章相关内容认为,国际环境天生具有竞争性,发挥国际领导作用既是竞争的策略,也是竞争的“回报”。国际秩序领导者必须有能力和意愿进行“奖励”和“剥夺”。军事、经济和社会政治实力是竞争工具,相互协调地使用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的能力则是规则制定者的专属能力。
该书第二章分析了从1991年至2018年美国占据优势的27年中,美国如何单独或与其他外交政策工具协同使用武装部队来影响其他行动者的行为,并且解释了这些行动的规模和范围。第三章对美国阻止和强迫对手的大约100个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美国军事行动、行为主体、存在争议的利益、经济和政治背景以及“美国是否实现目标”之间的关系。书中认为,尽管美国在此期间是“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国”,但在面对愿意挑战其偏好的国家时,美国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够取胜。
该书第四章到第八章分别分析了美国对叙利亚、俄罗斯、巴尔干、伊朗与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采取军事胁迫的具体案例,并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其中,第四章分析了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对叙利亚采取的军事行动,并将其置于美国在中东利益的大背景下,重点研究政府内部进程和人际冲突在胁迫中的作用,强调了目标行为者的利益和动机不确定所带来的后果。该书第七章分析了美国和北约合作关系,认为在对威慑俄罗斯的努力方面缺乏准备,行动缓慢,但现状有可能得到改变。
第九章全面梳理了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采取非战争军事手段的历史,认为美国的“胁迫行为”必须明晰,才能使对手“遵从美国的意志”。在此过程中,需理解对手行为的利益动机和价值观。该章结论认为,联盟、经济关系、力量动态等都将影响直接胁迫政策的效果,在任何情况下,仅凭军事力量都不足以实现除战争以外的政策目标。
来源 | 参考消息智库
作者 | 王恩泰
微信编辑 | 董磊
微信审核 | 丁扬
致无可替代的你:
在看是了解 点赞是态度分享是美德
独一无二的参考君
【来源:参考消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