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未来差距很大,家长别不在意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黄金棍下出好人,黄金棍下出孝子",在过去几十年里,所有人都抱着这种想法来教育孩子,认为只有"棍棒教育"才能真正让孩子走上正途,真正教育好孩子。

每个家庭有不同的相处方式,但是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仍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准则,导致经常殴打孩子的行为出现,这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未来差距很大,家长别不在意

小时候住农村,邻居有户人家经常能听到打骂孩子的声音,孩子每次都哭得撕心裂肺,有一天孩子回家晚了,在门外敲门时,父亲就在屋子里喊:再晚点就别回家了,开门的时候看到孩子就对着他踢了一脚,然后在楼道里骂骂咧咧的,甚至威胁孩子不让他吃饭。偶尔在小区里看到这一家人,也会发现孩子总是唯唯诺诺的,不敢吭声,一点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活泼可爱。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未来差距很大,家长别不在意

而小姑家对待孩子一直都是心平气和,孩子做错了事,第一反应也不是打骂孩子,而是安抚孩子。有一次孩子在学校做错了事情,老师打电话叫上家长去学校处理,家长到达学校了解了情况之后,拉着孩子和老师道歉,并且和孩子一起承担了责任,之后回家还和孩子好好的讲道理,孩子在那以后在学校几乎没有犯过错。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未来差距很大,家长别不在意

其实在平时生活中看到两个孩子就会发现差距很明显,小姑的孩子总是一副自信的样子,不管做什么事情,待人接物都非常的有礼貌,而邻居的孩子总是唯唯诺诺的样子,有的时候在和小朋友玩耍时还会无故发火。这两个孩子一个从不挨打,另一个经常挨打,已经养成了不同的性格,未来的发展差别也很大,小姑家的孩子现在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平时待人有礼貌,收入稳定,家庭幸福。而邻居家的孩子初中毕业以后辍学,跟着乱七八糟的朋友打架,还经常离家出走。跟爸爸关系越来越僵,快30岁的他依然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未来差距很大,家长别不在意

1、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如果父母并不能在家庭中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他们就会逐渐开始不信任父母,当他们做错事情时,其实心里已经很内疚了,这时候父母打骂只会让他们更加难过,如果频繁使用暴力,孩子就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之后父母的管教与孩子而言,也是没用的。

2、性格变得胆小懦弱

一个从小被父母打的孩子,往往属于随遇而安的人,对于许多想法都不再去尝试,永远因为内心的惧怕而被圈禁在"笼子"里,像极了契诃夫那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所描述的人物。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未来差距很大,家长别不在意

3、父母与孩子产生隔阂

经常被挨打的孩子,也很难在父母的责打之下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以至于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受到损害,父母之间产生不可磨灭的隔阂,自身处于极度缺爱的状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是十分的自私,更加不懂得感恩。尤其是在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是母亲的打骂,所造成的困扰更为严重。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未来差距很大,家长别不在意

4、 给孩子留下痛苦的回忆

孩子脑海中对童年挨打的记忆深刻,就算几十年过去了,依旧记忆犹新。反而对快乐美好的回忆比较淡忘。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未来差距很大,家长别不在意

5、孩子性格变得很极端。

孩子在家庭中经常被打骂,他们的情绪一直是压抑着的,并不能得到释放,这时候孩子会选择其他的途径,释放自己心里的压力和不满,有些孩子会变得和父母一样暴力,而有些孩子会选择把自己内心的愤恨和不满一压再压,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来说有非常多的不良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他们的性格暴力偏激,或者是性格过于胆小懦弱,这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未来差距很大,家长别不在意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再盲目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屈服而动用棍棒,屈打成招一直都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11 字。

转载请注明: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未来差距很大,家长别不在意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