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案22年后告破 嫌犯“漂白”成作家和企业法人代表
湖州22年前灭门案 两嫌疑人被控制
犯罪嫌疑人各自“漂白”为作家和企业法人代表;现场遗留烟蒂的DNA比对出犯罪嫌疑人
“村里人都知道了?派出所是来找我的?”
2016年第4期《安徽文学》,一篇题为《豆腐》的中篇小说结尾,主人公杨景丽对村支书说。
犯罪嫌疑人刘彪在家里被警方控制。
文章发表于一年多前,作者叫刘彪(化名)。
昨日上午,新京报记者从浙江省公安厅获悉,湖州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发生于22年前的特大抢劫杀人案,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控制。其中之一,正是前文所述的刘彪,他已成为一名作家,在一所学校任校刊主编;另一名犯罪嫌疑人汪明(化名)是上海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法人代表。湖州警方内部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该案专案组参与民警过百人,侦查范围超过3万人。
旅馆血案 老板一家遭灭门
1995年11月29日凌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晟舍村,一间住宿和饮食合一的家庭旅馆,发生一起血案。警方在旅馆203房间内,发现老板闵某生、旅客于某峰的尸体,而在隔壁202房间,老板娘钱某英、老板孙子闵某的尸体被一一发现。
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消息,经法医鉴定,4名受害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致死,“作案手段十分残忍”。案发后,湖州市公安局成立了专案组,浙江省公安厅也派出刑侦专家协助破案。
根据现场犯罪轨迹和痕迹推断,警方初步判定,这是一起抢劫杀人案。犯罪嫌疑人的目标是劫财。
当晚的旅馆住客,成为警方重点排查目标。记录显示,1995年11月28日,有两名男子入住旅馆,案发后,两人又几乎同时离开。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这两名旅客。湖州警方介绍,侦查中,附近居民反映,两名旅客应当是老乡并且相熟,都操一口安徽南部口音。
最终,湖州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活动范围缩小至皖南一带。这一地区邻近湖州,不少人在织里镇的工厂内打工。
但是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信息,警方几乎一无所知。
DNA对比锁定嫌疑人
现场勘查中,警方提取到了包括毛巾、指纹、鞋印等在内的痕迹物证,并对犯罪嫌疑人进出轨迹、作案过程及案犯特征进行了刻画和现场重建。
后湖州公安数次启动案件侦破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限于当时侦破条件和科技手段,案件一直未获突破性进展。
2017年,湖州市公安局再度重启该案侦破工作。侦办期间,专案组先后奔赴江、浙、沪、皖等10余个省份搜集证据资料,在多方努力下,通过复杂的DNA家系比对,最后确定安徽芜湖南陵县的刘姓一族,随后,警方锁定一名犯罪嫌疑人,53岁的安徽南陵人刘彪。8月11日凌晨,专案组在安徽南陵县城一小区将其控制。
经突击审查,专案组获悉,该案另一名犯罪嫌疑人汪明居住在上海。专案组赶赴上海,在浦东区杨高南路一小区将汪明控制。
案发时,刘彪31岁。被警方控制前,是南陵一所民办学校的校刊主编。公开资料显示,刘彪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用笔名刘浪、彪子、一沙、江南飞等,发表作品200多万字,2013年入选中国作家协会。
案发时42岁的汪明,被警方控制前在上海工作。两人被捕后交代,作案前,汪明曾在织里打工,在两人缺钱的情况下,商量到湖州织里来“搞钱”。
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提供的细节显示,两人当时找到了出事的旅馆住下,同屋还有一名来自山东的旅客――“他们觉得他有钱,想偷他钱,没想被发现,他们就下手将他杀害,随后他们又打起了老板主意,以退房名义把老板骗到房间里,再次下手杀害,随后他们到老板房间把老板娘和13岁的孙子杀害。随后抢走了手表等物品,逃走。”
死者亲属姚金珍不愿意再回忆22年前的悲伤过往。
她告诉记者,现在案件告破,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控制,她和家人对一直关注并对为此努力的民警和朋友表示感谢。
案发现场位置示意图。
焦点1
该案侦办难点在哪里?
22年前指纹技术不成熟,监控“几乎没有”
“我们知道嫌疑人的动机,知道现场的情况,但是最难的一点在于,这个嫌疑人与受害人没有直接关系(社会联系),根本就不认识”,专案组刑事技术负责人之一、湖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徐志成回忆,22年前指纹技术还不算成熟,监控设备“几乎就没有”。
原本应严格执行的入住身份信息登记制度,在这家个体旅馆并没有得到贯彻,因此犯罪嫌疑人没有留下任何身份信息。
参与侦办的民警陈红跃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做的就是摸排、指纹对比,案发半个月后,大规模排查工作开始。陈红跃回忆,警方派出多路警力前往附近多地查询指纹库。但那时,指纹对比靠肉眼识别,一个地方的指纹库可能就是一摞白纸黑纹的纸。“我几乎跑遍了安徽南部的每一个县,多的时候一天辨认几千份指纹。犯罪嫌疑人的指纹,我几乎印在脑子里了。”
“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近的上海、远的广东、云南,很多时候没有线索,我们也要去看”。徐志成介绍,外地出了手法、情节类似的案子,湖州警方即派员去看“能不能并案”,“我个人就去过江西、安徽等多地”。
焦点2
最终破案的关键是什么?
案发现场遗留烟蒂上的唾液比对出犯罪嫌疑人
陈红跃说,案发后十多天,他几乎整日守在现场,当时现场工作的侦查员很多,经过细心排查,他们终于有了发现,一支烟蒂。
“现场有一支烟蒂,‘盛唐’牌,应该是嫌疑人留下的。后来调查发现这种烟产自安徽芜湖。”陈红跃称,旅馆服务员也说二人饮食习惯像皖南地区。
但案情此后陷入困境,接下来的22年,警方虽没有放弃侦查,但没有重大进展。
今年6月中旬,湖州警方再次抽调各岗位的刑侦技术人才和专家组成专案组,并下设重要线索查证组、物证搜集检验组、大数据后台支援组、重点地区调查组等,专案组常驻人员有10人左右,参与办案民警超过百人。
侦查过程,警方采集证据涉及三万多人,“都是和案件相关的人。”徐志成介绍,事后分析表明,很多材料与案情无关,但“全部要采集,回去慢慢甄别”。
最终案情重现曙光,“当年现场的那支烟蒂起了作用,经过DNA比对发现,那支烟蒂上残留的唾液与芜湖市南陵县的刘姓族人很接近。”陈红跃介绍,得知这个情况后,他跑遍当地每个乡镇,挨家挨户采集血样。35天时间,每一天都感觉胜利在望。终于,后方传来消息,“嫌疑人锁定,刘彪。”
- 讲述
“案子破了,职业生涯就完美了”
办理此案22年的民警陈红跃,是实施抓捕的民警之一,犯罪嫌疑人被控制后,这位当年与同事聊起此案说“期待着哪天案子破了,职业生涯就完美了”的民警,第一次有了“轻松”的感觉。
当年刚入职一年的年轻民警,今年再次进入此案一线,已是年近半百的老民警,他仍记得当年案发现场的情况。如今案子破了,他说对受害者家属是一个交代。
“现场都是血”
1995年11月29日早上,时年23岁,在湖州市公安局吴兴区分局做刑侦民警的陈红跃收到指令,凌晨时分,织里镇晟舍村一旅馆内发生命案。入职一年,平时负责痕迹检验工作的陈红跃没想到,这会是一起跟随自己22年的大案。
“当时一到现场,就飘来很重的血腥味。”陈红跃回忆,案发地在闹市一栋三层旅馆的二楼,这个旅馆装修简单,暗黄的外墙上挂着一块手写的红字招牌。他记得,4名死者尸体在2楼两个相邻的房间里,旅店老板和一个山东住客尸体在一间屋子里,老板娘和12岁的孙子在隔壁房间。
“尸体上都是开放型伤口,床上地上全是血,当时天冷,床单上的血液还没全干。”陈红跃被眼前的场景震惊,甚至觉得“恐怖”。陈红跃与二楼十余名民警一起展开勘查,而此时,旅馆外开展调查工作的民警“起码上百人”。
希望与失望
“线索有限,排查面太大。”受限于当时的条件,一个多月的排查工作无果,此案成了所有办案民警的心结。
一天,陈红跃同事传来消息,说在南京的一个市场上发现了线索。“这个民警带着现场发现的足迹样本,在南京走访时,无意间发现一个摊位上的鞋底纹路与现场足迹吻合。”警方迅速组织警力排查鞋厂等多方,然而也没有新发现。
此后三年,案件进展几乎停滞。陈红跃和同事们在日常案件之余,坚持做着排查工作。“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一有嫌疑人到案,马上进行指纹对比,有类似的案件发生,就会马上与这件事产生联系。”
1998年夏天,当地警方再次组织大规模排查工作。调查范围扩大到衢州等临近城市。陈红跃和同事们走访了多个乡镇,仍无功而返。此后,民警们只能半年做一次指纹对比,以保证持续侦办。
陈红跃说,参与办案的民警们常常聊起此案,“期待着哪天案子破了,职业生涯就完美了。”
此案从发生到侦破,耗时22年,警方累积了数十本案卷和工作笔记。 A08版-A09版图片/湖州警方供图
再次被召回
“6月13日,我被召回了。”
再次回到此案办案一线,陈红跃已经是45岁的老民警,两年前他被派到一个派出所做教导员。
陈红跃记得,今年6月专案组再次成立的时候自己激动的心情。“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破案机会了,再努力拼一次。”在专案组,他见到了来自多个单位的“曾经的共事者”,有些已经满头银发。被召回的人彼此熟悉,不消多言便投入工作。
陈红跃拿出22年前的办案笔记翻看多遍,随后前往皖南排查。
陈红跃没想到,当年现场的那支烟蒂起了作用,那支烟蒂上残留的唾液比对出了犯罪嫌疑人刘彪。
更让陈红跃意外的是,他追了22年的杀人案嫌犯,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我没办法把他(嫌疑人)跟作家联系到一起,甚至感觉有点沮丧。”
抓捕嫌疑人
由于要采集犯罪嫌疑人血样进行最后的对比,陈红跃与3名同事隐匿身份前往刘彪家。
“他看到我们的那一刻,心里应该是有底了,但是出奇平静。”陈红跃记得,刘彪面相斯文,家里摆了不少书,“像个文化人。”面对采血的要求,他语气温和,连声说“可以可以可以”。
那一刻,陈红跃“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后来他才了解到,刘彪有高中学历,作案时的他,已经“很喜欢写作”。随后,跟他一同作案的同乡汪明也被锁定。“他们一起长大,作案后,刘彪回到南陵县,最后成了作家,而汪明去了上海,成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法人代表,过得也不错。”
8月11日凌晨,陈红跃与其他民警一起,再次敲开了刘彪的家门。“我看到他开门的手在抖。”被控制的刘彪,对民警说,“我一直在家等着这一天。”
随后,刘彪递给陈红跃一封信,是警方采血后他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有几名公安来家采集我的血样,我知道是因为20多年前的案子。20多年来,这件事一直给我带来精神折磨……”
陈红跃将信交给了刘彪的妻子,她此前对此案并不知情。几天后,另一名犯罪嫌疑人汪明在上海被控制。
案子破了,陈红跃说对公安部门、对自己、对受害者家属都是一个交代,“希望以后不会再碰到这样的案子。”
- 延展
嫌犯作品被评“过于情绪化”
被控制前,刘彪是南陵一所民办学校的校刊主编。公开资料显示,刘彪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200多万字,2013年入选中国作家协会。
南陵县政府官网显示,刘彪小说集《一部电影》获第七届省政府文学奖。芜湖市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政府文学奖评委方维保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表达了一种不服输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过于强烈,有些情绪化。”
方维保回忆,某次研讨会结束,参会人员聚在一起吃饭。餐桌上,刘彪坐在对面,不知为何,刘忽然大声自言自语说:“我真的能做出来,你不相信吗?”方维保说,当时刘彪一直重复这几句话,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
方维保是在2000年后的工作中与刘彪相识。据他了解,刘彪出身农村,中学毕业,读书时就爱好写作。毕业后作为“返乡青年”,回到南陵县。后自费出版了小说集。多年接触,并没有发现什么太大的异常。只是在听说这件事后,能够重新发现一些端倪。
“成熟的小说作品,通常作者都会冷静地看待其中人物。但是他的作品个人的情绪就比较多,包括里面的主人公也比较情绪化。”
从不跟学生谈私事
方铭(化名)现在合肥工作,2006年左右,他曾在刘彪开设的作文补习班补习,“每个班有二三十人,所有的学生加起来得有一百来人。”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跟随刘彪补习作文,一直到初二,方铭对刘彪印象深刻。刘彪从不跟学生谈私事。每次上课,布置完作文题目后,就是学生的写作时间,写完,刘彪再讲解、评分。印象中,刘彪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不爱笑,会批评学生,“虽然他不会用脏话骂学生,但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都写在脸上,是一位很严厉的老师。”
南陵县熟知犯罪嫌疑人情况的一名知情者告诉新京报记者,刘彪的父亲是村里的生产队长,不过并不爱干体力活。上世纪80年代初,刘彪开始了文学创作。因为收入一直不高,刘彪离开南陵,到湖州打工。
汪明与刘彪系同村老乡,先于刘外出打工,两人关系不错。“汪明这个人很能干,脑子好使,善于人际交往。”他开始在湖州落脚,十年前搬到了上海。“汪明弟弟以他的名义注册了公司。”
在该知情者的印象里,汪明兄弟有两三个。在其父母离世后,他们便很少回南陵,现在一直在上海定居。
A08版-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煜 李明 潘佳锟 付珊 实习生 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