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棉花和茶叶:18世纪双方都满意的中英贸易为何19世纪就行不通了?

由 公松臣 发布于 综合

今天讲起鸦片战争的起因,多半会提到林则徐上道光帝的那封有名的奏折。

......苏州之南濠,湖北之汉口,皆阛阓聚集之地,叠向行商铺户暗访密查,佥谓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矣......各直省民数计之,总不止于4万万人,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奏折内容)

林则徐认为国内市场上白银流失的问题是进口鸦片造成的。这确实是一个主要问题,根据现代的研究,1828-1829年,中国对欧美的合法+走私的鸦片进口造成的白银外流达到480万两以上,如果考虑到仅仅10年以前,中国每年还有410万两的白银进账,那么对国内市场来说,就相当于每年少了800万两以上的白银。

那个时代没有纸币,所以白银的大量减少,当然对国内商业和政府收入造成很大影响。林则徐和道光皇帝未必关心国民健康,但仅仅从财政角度看,禁烟也确实是势在必行。

我们过去教课书上总是说,由于中国闭关自守,对正常的英国商品不感兴趣,所以英国人才卖鸦片这种害人精过来。

但其实这说法并不全对,在卖鸦片之前,英国人向中国输送的一种产品一度非常受中国欢迎,成为英国对华出口的拳头产品,那就是棉花。

棉花在那个年代被称为“白色黄金”,这种在今天看不起眼的植物,在当时却是货值高的畅销货(每担棉花在广州能卖出8-30两白银)。在1817年,英国向中国输送了近44万担棉花,价值400万两白银以上。

18世纪的英国人爱上了喝中国茶叶,但当时英国的工资比中国高很多,把英国货直接运到中国来往往价格太高卖不出去,而刚刚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提供的工厂产品如时钟等中国一般人又用不起,所以英国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卖给中国全民都可以消费的商品,来抵消茶叶进口的花费。

这种商品就是棉花。其实英国自己并不产棉花,他们输入中国的棉花产自南亚,南亚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三个地区之一(还有中美洲及东非),当时苏伊士运河尚未开通,所以把这些棉花运输回欧洲成本太高,运到中国却找到了市场。

那中国为什么需要这些

棉花呢

在中国,古代穷人穿的一般都是麻衣。从宋代开始大量引进印度棉花种植,但一直到明清才广泛普及,而在清代,不断滋生的人口及和平环境,导致穿衣需求不断增长,虽然中国本身也是棉花的种植大国,但在古代环境下,种多少棉花是由农户自行决定的,没有国家调控,所以一旦遇到灾年,农户改种粮食,棉花就会短缺。所以进口棉花就有了市场。

自从1704年英国船凯瑟琳号在厦门 卸下第一批印度棉花之后,英国人逐渐发现,印度棉花在中国的销路很好。

传统纺纱机-把棉花纺成棉线

从17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稳定地向中国输出棉花,1768年,贸易额接近10万白银,而到18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很多地方出现灾荒,农民减少了种少种棉花,所以英国送来的棉花越来越重要,1775~1779年间,棉花的进口量达到年均28万两,首次成为英国对华的第一出口商品。

而中国市场的广阔,对棉花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在40年以后的1817年,英国人在广州每年都能卖掉价值450万两的棉花!

这种又厚又结实的棉衣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平心而论,当时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棉花属于原料进口,广东商人买进以后,运进内地省份,再找织工织成布料出售,中国人得以穿上了廉价的印棉服装。

另一方面,英国也从英国-印度-中国的三角贸易中受益,英国用印度的棉花运到中国,然后买回茶叶送回英国本土,再从英国本土把工业产品卖到印度。

所以为何乾隆时代(1711年—1799年)没发生西方入侵很好理解,18世纪的英国本质上是商人和工厂主做主的国家,如果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贸易对象那里赚钱,那么就不会动战争的打算。

1793年英国使团访华,其实不是为了“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因为原有的广州贸易规模已经很大,而是为了避开十三行的压价和勒索,开辟更多的贸易口岸和寻求更有利的贸易规则。

这种情况下,英国使团哪怕在北京受挫,但不断增长的棉花贸易利润,还是让英国人咽下了这口气。

不仅仅如此,乾隆皇帝其实也很清楚英国人有多么依赖棉花贸易。所以甚至动用贸易制裁的手段对英国实行政治施压。

1777年6月(即乾隆四十三年) , 广东当局 “ 接到皇帝谕 旨 , 本季度禁止棉花进口亦不准在广州 出 售 ” 。

朝廷给出的解释是:鉴于 “

 各 国夷船 … … 重载 棉花海运来广 , 致内地棉花拥塞不通。 ” 但英 国所得的情 报是 : 乾隆皇帝 “ 从云南总督得到的报告 , 说勃固人(缅甸民族之一 ) 用售棉花给欧洲人的办法 , 来争取欧洲支持他们反对清朝 , 因此皇帝下令不准欧洲人向中 华帝国输入棉花” 。

因为国际政治问题,对英国实行贸易制裁,这手段现在是不是很眼熟?由于勃固人很快向乾隆服软,所以这项禁令仅仅实行了两个月就停止了。

说实话,如果棉花能一直在中国卖下去,那么就轮不到鸦片出场了。

但情况在1820年前后,也就是鸦片战争前20年发生了改变。

1820年,英国人忽然发现棉花在中国卖不出去了,那些原本对棉花积极收购的商人,开始反应冷淡。在1821年,甚至有大量棉花积压,英国人的棉花生意一落千丈,而对茶叶的需求却有增无减,所以最后才动歪心思打起卖鸦片的主意。

而为什么从1820年前后棉花就在中国卖不动了呢?目前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中国国内棉花生产量的增加。前面说过,闹饥荒的时候农民会减少种植棉花保证口粮,那么不闹饥荒时,自然会多种棉花,这样就不需要进口了。

二,有些农户开始直接使用进口棉花的下一步加工品,即棉纱线来织布。在1828年时,已经有不少广东农村农民不种棉花,直接从商人手上买棉线。

英国工厂主逼得东印度公司的棉花贸易逐渐萧条

从棉花变为布料有这么几个过程:棉花----纱线---布匹。

原先英国人是出口棉花原料,现在随着自己国内工业升级,开始出口半加工品纱线,结果无形中抢占了自己做原料出口的东印度公司的生意。

我们现在一般都把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本土看成是一体的,但实际东印度公司只是英帝国的一个利益集团,在英帝国内部,18世纪后期慢慢也崛起了其他的利益集团,如从事棉纺工业的工厂主们。

这些新崛起的工厂主们想做的是把本土生产的工业品如棉线棉布卖到中国,而这样做就必然压缩了东印度公司卖棉花的生意。

东印度公司的棉花贸易下降,最后就只好卖鸦片了。然后引发了鸦片战争。

总之不管什么原因,从1818年开始,到1833年,鸦片从原先只占英国输入中国的贸易额的1/6,增长到后来的一半以上,而棉花则下降到1/4以下。

所以我们看这段历史会明白:鸦片战争的开始,不仅仅是因为清政府的举措不当,而是因为英国的工业化升级必然的结果。

英国如果和早期的殖民帝国葡萄牙西班牙那样,只是做生意,那么不会和清朝发生根本冲突,而如果走向工业化后,为了给自己的工业品找到一个大市场,那么中国的大门就必须打开。而作为一个农业国家,打开大门让西方工业品进入,必然造成国内农户破产和形势不稳。所以这仗还非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