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兵:制造业发展明显向好工业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作者 朱启兵(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制造业PMI再度回升至51.7,较7月上升0.3,连续13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
从分项看,构成PMI的5个分项指数中,生产指数升0.6至54.1,新订单指数升0.3至53.1,供应商配送时间降0.8至50.1,从业人员降0.1至49.1,原材料库存降0.2至48.3。由于供应商配送时间在计算PMI时做反向处理,因此5个分项中,前三者均对PMI的上升有正贡献,生产指数贡献最为显著。
其他分项指数显示,原材料采购量升0.2至52.9;进口升0.3至51.4,同时创下2012年4月以来65个月新高;新出口订单回落0.5至50.4,但仍在扩张区间;购进价格指数大幅回升至65.3,为3月以来新高;产成品库存降0.6至45.5;积压订单降0.2至46.1;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0.4至59.5。
观察PMI的分项指数,可以看到,本月新订单指数回升,而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显示内需是拉动需求端的主要贡献力量。而进口指数创下65个月新高,也从侧面验证了内需向好。在生产指数加速扩张带动下,原材料采购量亦呈加速扩张态势,未来生产有望继续维持扩张局面。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4个月上升,显示对未来乐观的企业比重逐步增加。
综合看,8月制造业PMI显示出制造业的发展明显向好。而高频数据也与此可以相互印证。以最为市场关注的用电相关数据为例,8月六大电厂日均耗煤量同比上升13.6%,涨幅较7月上升3个百分点。而工业用电历来是用电量的主体,电厂耗煤量的增速提升背后对应着工业生产的加速。
2017年以来,经济数据波动较大,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判断也随之来回摇摆。4月经济数据较弱,市场对年内经济普遍悲观,认为一季度为年内高点的观点一度流行;6月经济数据大超预期,市场悲观心态有所修复;而7月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又再次推高对经济后续走势的悲观情绪。如今,8月制造业PMI数据再度向好,那么后续宏观经济走势如何?
需要强调的是,看待宏观经济不应过于关注短期数据的波动,而应关注宏观经济变量趋势的变化。从这一角度看,仅凭借一两个月的数据对宏观经济状况向好或走弱做出判断并不合适。
回顾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数据变化。2016年8月,制造业PMI回到50上方,此后连续13个月维持在50以上,其间虽有波动,但整体趋势向上。考虑到PMI作为扩散指数具有环比性质,以其12个月移动平均作为趋势值,可以看到,制造业PMI的趋势值自2016年10月达到50,此后逐月上行,8月达到51.4,为2012年以来的新高。
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业增加值在2017年有明显提升。上半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回升至31.8%,同时,与工业生产较为相关的批发零售、交通仓储邮政等生产性的第三产业贡献率亦有明显上升。正如制造业PMI数据所显示的,工业的企稳回升无疑是生产端的亮点。
那么,为什么工业增加值在2017年中枢抬升?
从数据看,工业的企稳向好固然有价格因素的影响,但价格并非主要原因。一方面,2017年,出口的复苏从需求端支撑了工业的好转,1―7月,工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增长10.5%,是2012年以来首次回到两位数以上,远高于2016年的0.4%。相应的,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分项也从2016年11月起连续10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是2012年以来最长的时间段。而从出口交货值的结构看,对2017年出口交货值增长贡献最大的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贡献率分别达到了48%、7.9%、5.2%、3.9%和3.5%。受益于价格上涨的上游行业由于在出口中占比不大,对出口交货值的贡献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从工业利润的角度看,上游行业的价格上涨的确对近来工业企业利润改善贡献明显。然而,通过分行业考察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可以发现,下游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行业,中游的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利润率的好转在2015年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而工业品价格的环比上升在2016年3月才开始。因此,中下游企业利润率的回升也并非主要由于价格因素。其利润率的回升更应归结于竞争格局有所改善,即经历了长期的下行周期后,部分行业已经进入了自发的出清过程。
正是因为中下游行业竞争格局本身已有所改善,叠加出口复苏在需求端的支撑,以及供给侧改革对上游行业的促进,才导致了2017年工业的表现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固然价格因素不可忽视,但如果因此就简单地将工业的好转完全归因于价格因素,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果说工业增加值中枢的上行是由于上述原因,那么,对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的后续走势则不难判断。行业竞争格局的调整需要时间,短期内难有明显变化。从近期政策导向看,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并未有丝毫减轻。需要关注的就是需求端出口的变化。
截至目前,从外需看,外围国家的经济数据依然表现良好。IMF、OECD等机构均上调了对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7月的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为53.5,自2016年11月以来持续维持在53以上。欧洲、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表现也依然良好,8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为57.4,美国ISM制造业PMI为58.8,均为近期高点,整体上欧美经济复苏的趋势并无变化。外需表现良好意味着出口仍有支撑。尽管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依然会对未来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但出口的短期波动不改变其中期的复苏趋势。
由此判断,后续工业增加值增速即使有所波动,但温和向上的趋势也难有变化,预计年内剩余时间的制造业PMI将在51上方波动,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在7%左右。而工业的复苏将继续对经济增长构成支撑,我们极有可能看到2010年以来首次GDP增速的上行,预计2017年全年GDP增速将在6.8%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工业增速好转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2007年,钢铁、煤炭和石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占比为20.66%,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铁路船舶、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合计占比24.88%;2016年,前者占比下降至15.63%,后者占比上升至28.27%。在工业增加值中,上游行业占比持续下降,设备制造相关行业的占比持续上升,意味着工业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从出口贸易看,也可以发现,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及矿产品、初级工业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有所走弱,但高级工业品的贸易竞争力则逐步上行,不同类别商品的贸易竞争力的变化同样显示了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即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中国逐步走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近年来,新兴产业PMI表现远好于制造业PMI,也是转型的另一证据。而在结构转型中恰恰蕴含着新的增长动力。(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朱启兵,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曾任民族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经济学》(季刊)编辑部主任等职务。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