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我国可燃冰试采圆满结束 产气时长和总量创世界纪录

由 端木泰华 发布于 综合

  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将起航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朱夏摄

  7月2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随后,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将起航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圆满成功,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截止7月9日14时52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7月9日-7月18日,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试采井的封井作业。7月18日后,转入监测井作业,探测地层物性变化,确定水合物分解区域,了解储层改变的情况以及水合物分解波及的地层空间范围。监测结果显示周围地层无明显变化,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

  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蓝鲸Ⅰ号”执行的首项工作任务。2017年3月6日,“蓝鲸Ⅰ号”从烟台启航,经过8天的航行于3月14日顺利到达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区。截至7月29日返航,共在这一区域实施作业达137天。

  通过近四个月的试验探索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一是防砂技术先进,方法可靠,持续有效发挥作用,保障产气通道状态良好。二是在举升方式等多方面实现创新,提高产量效果显著。三是调控产能平稳有效,气流稳定,持续时间已达到生产性试开采要求,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五是井壁和地层稳定,未发生地质灾害,实现了安全可持续生产。六是试采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领跑优势不断扩大。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为产业化提供绿色开发基础;研究勘探开发管理规范性文件和产业政策,为产业化提供相关保障。加强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日早盘,可燃冰概念股异动走强,截止发稿,潜能恒信涨6.73%,海默科技涨3.71%,惠博普,石化机械,博迈科,杰瑞股份,东华能源等股均有不错表现。

  消息上,7月17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精神,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和中石油集团在广州市联合召开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工作座谈会。

  据了解,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自5月10日试气点火,至7月9日实施关井作业,连续试采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试采时间最长和产气总量最大的新纪录,试采工程全面完成预期目标。

  为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中石油集团计划共同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选择重点海区启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先导试验区建设。

  (2017-07-26)


  导读

  能源一直是人类发展离不开的基础。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在工业化时代更是如此。人类在意识到煤炭和石油这两大资源所带来的巨大的环境问题和资源耗尽问题后,就不断寻求更清洁和可持续的资源。核能、风能、太阳能...却迟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成本和安全又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可燃冰的发现,让人类又看到一丝丝的希望,虽然它也是有限的,但它的“价值”却远远超过了石油和煤炭。清洁、储量大、热值高是它的主要优点。所以它也成了很多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孜孜以求的宝贝!而我国如今正走在可燃冰开发的前列!

  可燃冰

  5月10日至7月10日,整整60天,我国在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海连续试开采了可燃冰,不断的刷新世界上可燃冰开采的记录。这也引起了国内和国际媒体的广泛帮助。在7月10日,蓝鲸1号正式闭井,让很多网友对此就感到十分“意外”,为何要闭井呢?不是开采得很好吗,难道是出了故障?同时,这也让不少外媒“松了口气”,认为中国技术还没达到太可怕的地步!毕竟一旦中国在此领域独步全球,那么将对他们产生不小冲击!

  蓝鲸1号

  试开采60天还不够验证技术?

  其实,广大网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都希望蓝鲸1号可以开采更长的时间,这样就说明我们的技术越成熟了,但我们都要注意,这次开采也是试开采,不是商业开发。试开采60天已经足够去验证相关技术了,而且从整体试开采过程来看,无论是开采量和开采时间都已经遥遥领先世界。这也达到了向世界宣告的目的。当然,还是不乏有人担心此次开采遇到了某些“困难”才闭井的。那么真的会是如此吗?

  蓝鲸1号

  其实,从两点可以看出本次可燃冰开采闭井是计划之中的事。一是近日我国已经启动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二是我国蓝鲸2号8月将交付。蓝鲸2号是蓝鲸1号的姊妹船,作为后来者,蓝鲸2号比蓝鲸1号也更先进。这样是时机和这样的动作,都毫无疑问的表明,此次可燃冰开采是真正的“成功了”!下一步的动作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7-07-22)


  这是7月9日拍摄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现场。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广州7月9日电 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9日全面完成预期目标,第一口井的试开采产气和现场测试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并实施关井作业。这标志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兼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说,本次试采已持续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2017-07-10)


  当然100升可燃冰能让汽车跑5万公里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可燃冰这种宝贝可是来之不易,它的诞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于20℃,它就会“烟消云散”,所以,海底的温度最适合可燃冰的形成;第二是压力要足够大,海底越深压力就越大,可燃冰也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所以,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中国东海、南海都有相当数量分布。

  可燃冰这么好,外国难道就不去开采吗?

  肯定不是就我们一家。

  1963年,苏联在雅库特西北部的马尔哈河流域发现了第一个可燃冰矿床,1969年前苏联在冻土带发现麦索亚哈可燃冰矿床,是世界上唯一进行商业开采的可燃冰矿床。

  2002年加拿大在马更些三角洲冻土带进行了可燃冰开采试验。2013年3月日本采用降压法成功从可燃冰矿藏中采出天然气并实现点火,不过日本第一次开采只进行了6天就因排气管进沙被迫中断,4月份第二次开采进行了12天后再次中断,未完成持续三四周的开采目标,不过这样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日本计划在2018年前后将海底可燃冰试采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届时日本将商业开采可燃冰资源,预计可供其消费100年!

  美国2012年在阿拉斯加北部陆坡利用二氧化碳置换甲烷进行可燃冰试开采取得成功,共注入二氧化碳和氮气混合气0.59万立方米,依靠井底压力自回流开采,采气时间30天,累计产气量约2.8万立方米,最高日产量达5000立方米。美国开采可燃冰都立法了,中国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虽然这样,中国不但解决了日本没有解决的排气管进沙问题,而且连续产气超过一周,累计产气12万立方米,最高时一天就3.5万立方米。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连续稳定开采可燃冰产气的国家。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可燃冰资源量约为20万亿吨油当量(是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50倍左右,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含碳量的两倍),其中美国、中国分别约为5000亿和1000亿吨油当量,日本的可燃冰资源量介于美国和中国之间,所以以后日本就不是资源小国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不能因为刚刚取得了一些成就而沾沾自喜,什么一升可以跑5万公里,什么全世界第一!

  再看看美国,围绕着《可燃冰研究与开发法案》,在2006-2012财年期间,共资助了数十个可燃冰新项目和延续项目。日本通过每年政府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可燃冰开发计划(2001-2016),引导日本石油勘探开发公司、日本石油公团技术研究中心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等机构投入资金实施国家可燃冰研究开发计划。德国2008年推出的“可燃冰勘探、开发与气体储运”项目,每年政府投入5000万欧元。韩国制定了可燃冰长期发展规划,评价和开发、运输和存储可燃冰技术、安全生产可燃冰技术......

  中国在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