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窝窝”到“香饽饽”,年夜饭里感受“山凹凹”巨变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5日讯(记者孙笑天)“没想到一家人能过这样的好日子。”除夕夜,65岁的黄陂姚家山村民姚望生看着满桌饭菜,向儿子姚荣荣、儿媳张孝珍感慨。从“靠山吃山”到办起农家乐,这对年轻夫妇的家庭账本里,一年超过20万元的纯收入让他们同样感受着乡村振兴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变。
姚荣荣、张孝珍夫妇和儿子合影。记者孙笑天 摄
黄陂姚家山村位于大别山南麓,是武汉最偏远的山村之一。上世纪80年代,姚望生与村民们靠山吃山,砍伐树木是主要生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林木保护政策的施行,他们的生活也迎来变化。近年来,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家人的生活更加红火。
姚家山被称为“武汉抗战第一村”。记者孙笑天 摄
2日下午,在姚家山湾6号的山凹凹农庄里,长江日报记者见到了正招待亲友的姚望生一家。
“那时的年夜饭就是一个大砵子,里面是海带、豆腐、白菜和肉煮的汤。”围坐在火盆前回忆过往姚望生满是唏嘘,为改善家庭生活他种过板栗,到武汉做水泥、搬运等零工。面对生活压力,姚荣荣高中没有毕业就到汉口做起了厨师学徒。
在武汉打工时,姚荣荣认识了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张孝珍。2009年两人结婚时,张孝珍家人从荆州赶来,看着姚家村的土房土路,家人不理解,她为什么嫁到这么一个“穷窝窝”。
2012年前后,姚荣荣得知姚家山将着力开发红色旅游。他就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回家创业试试!”
2015年,依托新四军第五师的司政机关所在地,姚家山风景区正式开放,并被列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当地政府为村民们打造了古朴的新居,修建了干净宽阔的道路,还进行了排污系统与厕所的改造。
正月初二,姚荣荣、张孝珍夫妇准备晚饭。记者孙笑天 摄
这一年,厨艺有成的姚荣荣放弃了6000余元的月薪带着妻子回到姚家山,筹备开办农家乐。在去街道注册店名的路上,他们甚至都还没想到要用什么店名。姚荣荣想着父辈们靠山吃山的一代代生活,他决定就叫“山凹凹”。
农家乐开业的第一年非常艰难,多是支出,收入少得可怜。第二年,因为有了回头客,生意开始变得红火。到2017年,夫妻俩盘完账攒下了近十万元,还添置了一辆小汽车。对他们来说,“存下来的钱才算真正赚到的钱”。
2021年,这个红色旅游村每周都吸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独特的店名,新鲜的食材,姚荣荣的好手艺,一家人的热情好客,让“山凹凹”人气越来越旺,为了更好地招呼顾客,他们把原本的卧室都改造了,新增了三张桌子,能一次接待10余桌客人。在夫妻俩的家庭账本里记录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现在政策好,交通也方便,村子成了香饽饽,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了。”姚望山告诉记者,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家拜年时提的礼品从早年一斤分成5份的红糖,变成了现在的烟酒和整箱牛奶、糕点。今年,他家的年夜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按传统敬献祖先的鱼、豆腐、红烧肉仍在,但菜品的数量明显减少了。
“过去日子苦,春节一定要吃好,前几年生活好些了,但讲排场,做十几个菜经常浪费,现在我们都讲节约了,吃多少做多少”,姚望山说,“如今平日里吃的都比以前过年好,天天都是好日子”。
【编辑: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