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提到杨绛,很多人会想到她与钱钟书的爱情,牵一人之手到白头,这种相濡以沫的爱情,确实令人羡慕和向往。但是,杨绛留给世人传颂的东西,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她的作品,甚至是她的一生。
杨绛是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被众人称之为“先生”。她的身上有着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也是女性代表的楷模。
在那个战争动乱的年代,没人能确保明天的日子依然岁月静好,人心不稳是常态,深陷其乱也是常态。想要在慌乱之中保持镇定与从容,恐怕是件难以实现的事,但杨绛却做到了。
有人说,时代的尘埃落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时局动荡意味着家庭动荡,对杨绛来说也不例外。那段时间,她经历亲人、朋友离世,家人分隔两地。
面对种种未知,杨绛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淡定一些,从容一些,安分地守着岁月,等待平静日子的归来,以书为精神粮食,读书成为每日必做的事情。
正是那些网络岁月的沉淀和积累,使得杨绛在文学中的造诣突飞猛进。然而,功成名就之后的杨绛依然保持原来的淡定与从容,不骄不躁地生活。
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杨绛坚守初心?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本书《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
网络
01.人生之路怎么走,必须靠自己决定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曾加入过中国同盟会,参与反抗清政府的活动,之后赴美留学,回来后被推荐任职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杨绛的母亲唐须嫈出生富贵人家,少时曾读过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与杨绛的姑姑杨荫榆,还有章太炎的太太汤国梨都是同学。
杨绛出生书香门第,父母是知识分子,受到他们的熏陶,从小就喜欢阅读。八岁那年,杨荫杭想送杨绛去启明女校读书,但因为二女儿在学校读书时感染风寒住进医院,后来没能走出来。
杨荫杭对于送杨绛去上学这件事,心里犹豫不决。于是,杨荫杭和唐须嫈便将决定权交给杨绛,去不去都由她说了算。
那一年,杨绛才八岁,不过个懵懂的孩子,压根没想过选择之后有哪些利弊,但是她却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决定——去启明女校读书!
当时,母亲唐须嫈边帮女儿打点行李,边反复问:“你打定主意了?”
杨绛回答:“打定了。”
这是第一次独自离家,既充满诸多未知,也承载着无限的思念。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对是错,是否值得为之付出,但是没有往前走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在启明中学,杨绛开启了全新的生活,不但学到新的知识,也学到了礼数。在这里,杨绛的求知欲被充分挖掘,她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知识的海水。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享受美好的一面,自然也会面对不好的一面。远离家乡,奔赴女校读书,就意味着从此要独立生活。
对杨绛来说,平时上课的日子没什么大问题。可是,一到月初的周末,当地的学生都被家长带回家,享受团圆的美好,唯独杨绛因路途遥远,只能寒暑假才能回家。这种时候,对小小年纪的杨绛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
可是,难熬的岁月往往最能考验人的秉性,显然杨绛通过了这样的考验。面对人生路上的选择,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便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网络
02.面对需要勇气,拒绝需要遵从内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拒绝”两个字是难以说出口的,人情世故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使我们深陷其中。
面对很多人和事,明明不愿意接受,却不得不思前顾后,不敢果断地说出口。
对于杨荫杭而言,他对杨绛的教育则是:
拒绝不需要借口,要有勇气坚持做自己。
那一年,杨绛十六岁,就读苏州振华女校,因为当时时局动荡,北伐战争不断,学校的学生会选出一些学生上街搞爱国宣传,对路人演讲。
才华横溢的杨绛被学生会选中,但是她打从内心拒绝参与,而当时学校规定,如果被选中的学生家里不赞成,也可以不参加。
杨绛本想以此为由,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万万没想到,父亲却不同意杨绛这样做,他的理由是,父母既不能陪伴儿女一辈子,也不能帮着走一生。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寻求别人的帮忙,这是一种本能,而自己勇敢地面对,巧妙地解决掉问题,却是一种本事。
网络
于是,杨荫杭说出了他的亲身经历。曾经杨荫杭是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当时张勋闯入北京,江苏绅士们纷纷联名登报,以表对张勋的欢迎和拥戴。
杨荫杭有位下属为了拍领导马屁,没有经过杨荫杭的同意,擅自将杨荫杭的名字加了进去。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就忍下了,毕竟也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杨荫杭却容忍不了“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他当时的做法引起业内诸多人的非议,很多人都说他做人太死板,情商太低。可是,杨荫杭明白为了讨好别人,打破原则这种事做不得。
杨荫杭用这件事情来告诉杨绛,希望女儿能抛下借口,勇敢地面对,哪怕拒绝不易,但也要坚定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第二天,杨绛到学校里,便在所有老师和同学面前,鼓足了勇气说:“
我不赞成,我不去。
”
杨绛是个有勇气的人,坚定地拒绝,勇敢地面对,这在往后的岁月里,也为她免掉了不少麻烦,比如,拒绝钱钟书仓促的订婚;婉拒西班牙驻华大使发出的邀请。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遵从内心,拒绝不想要的东西,却比接受要难得多。因为我们要顾虑人情,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觉得拒绝会伤到他人。
殊不知,我们的宽容只会换来别人的伤害,让人理所应当地索取,以至于失去自我。与此相反,坦然的面对,勇敢的拒绝,却能够换来珍惜与尊重,能够减少牵绊和道德绑架。
网络
03.守着自己的心,等到那个对的人出现
说起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
费孝通
。费孝通与杨绛相识很早,他们是同班同学,也是女校唯一的男学生。
当时,费孝通跟随家人搬到苏州,在家人的安排下,费孝通十分不情愿地入读苏州振华女校。那时起,他与杨绛就成为了同学。后来,费孝通与杨绛一起考进了东吴大学。
杨绛的相貌好,成绩好,年纪小,自然受到诸多男生的关注,在学校里可谓是“校花”级别的人物。而费孝通因与杨绛是老同学,大概感受到来自异性的危机。
于是,他对着追求杨绛的男同学宣布:“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费孝通帮杨绛挡掉了不少麻烦,而费孝通与杨绛的家境相当,认识多年,就算称不上青梅竹马,那也是十分了解。可是,杨绛却非常清楚,费孝通只不过是朋友。
或许,爱情是世界上唯一无法将就的事,哪怕再熟悉不过的人,也勉强不了自己去接受。
网络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要牢牢地守住自己心,等待那个对的人出现,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啊!可是,杨绛却做到了。
费孝通认为他是最合适做杨绛男朋友的人,他曾经问过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
杨绛确切地说:“
朋友,可以,但是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
换句话说你并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也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杨绛的话彻底断了费孝通的念头,不过,他们一直维持最初的友谊,仍旧是很好的朋友,但也只是朋友。
哪怕钱钟书过世后,费孝通前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说话依然很坚定:“
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知难而上’了。
”
杨绛至始至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即便是遇到爱情这么感性的事,她也能够拨开云雾,看清内心,并牢牢地守住它,直到钱钟书的出现,才让她奋不顾身地去爱一个人。
有人说,爱情使人盲目,一旦遇到爱情,便会让人飞蛾扑火般投入。
然而,对于杨绛来说,爱情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更要顾虑周全。
风花雪月的爱情固然美好,但不落地的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冲刷。当爱情遇到了生活,如果能多几分理智,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分手。
然而,杨绛遇到钱钟书,眼里不止是爱情,还多了几分思虑。有一次,杨绛给钱钟书的回信无意中落到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的手里,他心生好奇,便悄悄地拆开信看。
信上,杨绛说道:“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行字,却让钱基博对杨绛颇有好感。他觉得,儿子能有一个思维如此缜密,办事如此周到的女子陪着,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由于杨绛对于爱情的理性,遇事思虑周全,为人处事周到,加之满腹才华,实在令钱钟书难以忘却,这也就有了“
一眼误终身,一守即一生
”的爱人。
我们都羡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因为这种感情有我们对爱情的期待,涵盖了爱情里所有的美好。殊不知,美好的爱情,不止是人前的恩爱,更有人后的经营,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轻易放手,彼此珍惜。
欢迎关注@爱读书的橙橙,一个喜欢阅读、写作的读物博主!文章均为原创,如有盗版必定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