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卖骑手的24小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岳致呈 田汝晔 王帅
如今,街头巷尾总有这么一群人:戴着头盔、穿着统一服饰、骑着带保温箱的电动车,奔忙在取餐、送餐的路上,他们被人们亲切地唤一声“外卖小哥”。我们或许曾与他们擦身而过,又或许接受过他们的服务,但却很少去真正了解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为真正体验和了解外卖员的日常工作和生存现状,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通过外卖平台的骑手招募,加入了外卖员的行列,体验一番外卖员的入职和送餐经历。
9月19日晚10点左右,记者所应聘的配送站站长把他拉进了骑手微信联络群,外卖小哥的身份算是被认可了,想到第二天就要开工,记者既兴奋又有紧张。本想早点上床休息,可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毕竟对外卖这一行自己并不熟,不禁设想了好多意外:电动车路上坏了怎么办?订单不能及时送到怎么办?也不知过了多久,才迷迷糊糊睡着了。
与一辆电动车为伴
9月20日,是送餐体验的第一天。早上九点不到,小岳穿上外卖制服,戴上头盔,骑上电动车,在骑手平台点击上线,准备接单。
上岗第一天恰逢周末,小岳原想着早些上线,看看周末的单量情况,是否能多接上几单。可上线后,系统迟迟没单进来,他只能把车停在路边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坐在电动车上等派单。顺着路边望去,附近配送站的外卖小哥都停靠在这里儿,他们有的盯着手机刷单,有的趁机眯着眼睛休息,有的三言两语地和同伴聊着天。看小岳百无聊赖,旁边一位健谈的大哥告诉小岳,“周末大家都休息呢,肯定比平常晚起床,别急,等会就有你忙的了。”
10点10分,“您有新的订单,请及时处理。”手机里传出系统派单的信息,小岳一跃而起。“哇,终于来单了,我要去忙了。”他边说,边用钥匙启动电动车,准备直奔取餐点。
第一单是肯德基的外卖,送餐地点是山东政法学院东门,系统显示路程只有3公里,规定的配送时间是28分钟,时间上还是有些紧张,“主要是我对这一块路不熟悉,平台规定的时间可能是合理的,我也觉得好像不够用。”小岳边说边急着骑车走,赶到肯德基取餐口快速拿到已准备好的餐食,放入保温箱,匆匆走出餐厅,骑上电动车汇入车流。
“小岳有些着急,因为派送时间不到15分钟了。送餐等红灯的间隙,他又不时盯着手机,看着地图上剩下的路程和时间。在距离规定时间的前5分钟,他将第一单顺利地送到了顾客手中。
送完第一单后,也到了中午的饭点,小岳的单量上来了。从万象城送到拉菲公馆,再到中润财富中心、三箭吉祥苑小区,小岳骑着车一刻也闲不下来,小岳身高一米九,走起路来本就快些,但由于时间紧张,他只能停下车就一路小跑着送餐。
一辆电动车,对外卖员来说是最重要的帮手,电动车只要续航时间长、不掉链子,能让一天的配送省不少劲儿,可电动车也有不怎么“听话”的时候,半路没电、车胎坏了,这是绝大多数外卖员都遇到过的意外情况,才第一天上岗,小岳就碰上了。
小岳正骑车送单,电动车有了低电量提示,而下一单的送餐点在两公里外另一个小区。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小岳赶紧向站长求援。外卖公司后台的系统,会根据每人的GPS定位,把附近的订单发送到他们手机上。如果一时不方便接单,所在配送范围的站长可以将协调这个订单转成“互助单”,让别的骑手来领。
由于正赶上配送高峰期,站长一时也调配不开外卖员,“你先找个地方换电池,跟顾客打电话说明下情况,态度要好一些,看看能不能让顾客稍等下。” 站长告诉小岳。
小岳只好拨通了顾客的电话,电话刚接通,手机那头是一个年轻女声:“那你什么延迟多久呢?不太晚的话可以等等。”小岳少了前一刻的焦急,语气和缓地向正赶上一段上坡路,为了节约电量,小岳只好下车推着走,“平台派单有一定合理性,但还是没办法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感觉还是不够人性化。”小岳感慨道,也只好找到就近的电池更换点更换电池。
14杯饮品和一碗牛肉面
中午这一送餐高峰期,方圆三公里的餐馆、商务楼、小区、高校,成为小岳和其他外卖员的主战场。一名优秀的外卖员不仅具有娴熟的驾驶技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样合理制订线路,安全快速地将餐送达到顾客手里。一波又一波的订单,让大多数的外卖员在别人吃热乎饭的时间,穿梭在这个城的大街小巷,奔走在楼宇之间,争分夺秒地饿着肚子给别人送餐。
要知道,一个外卖员如果想要接单多、配送快,除了要有一辆电动车、一部性能好的手机、一件制服和一顶头盔这种最基本的装备,还得是自己配送范围内的“活地图”,要对自己配送范围内的小区和写字楼了如指掌:知道从哪个门或者电梯进,离顾客位置更近;遇到只写公司名没写详细地址的订单,也能快速地找到位置等等,这对第一天上岗体验的小岳来说,显然有些吃力。
中午1点13分,一个订单跳进了小岳的手机,定位山东政法学院的学生在一家饮品店订了14杯饮品,光种类让手机屏幕得翻过几屏才能看完。对于商家来说,这或许是一笔大生意,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和提成,但对于外卖员来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每单的提成是定额的,并不因为餐量的大小而变化。订单量越大,意味着同样的提成之下的任务更重,运送途中要注意的地方更多。
等小岳赶到这家饮品店时,饮品还没做完,小岳只好站在取餐处等待,但对他来说,这段时间有点难熬,因为配送时间不会因单量的大小发生变化。等14杯饮品做好,配送时间还剩十五分钟。由于杯数太多,小岳的保温箱里只能放下十杯,剩下四杯只能放在车前框里。
手机地图显示,这单的距离是2.9公里。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行程距离:单是红绿灯路口也有六七个,有段路正赶上地铁施工不好走,因此需要从旁边的路绕过去,实际距离和所用时间可能会更长。
一路上,为了不把饮料洒出来,小岳骑得速度明显比之前慢了些,遇到路况不好的地方更是放慢速度,好在打通顾客电话送到单的时候,距离系统规定的时间还剩两分钟。“这种单能完好地送达应该是外卖员的心愿,这趟送完还挺有成就感的,也算有点感觉了。”小岳说。
不知不觉已过了下午两点,订餐高峰期也过去了,小岳送完手上最后一单后准备下线休息,吃自己今天的第一顿饭。一直忙着给别人送餐,自己却没有时间吃饭,硬顶过饥饿的那一阵,这是每个外卖员的真实写照。
小岳所负责的配送辖区内都是一些小餐馆,也顾不上挑选,他停下电动车就近选了家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当午餐。“目前对我来说吃什么无所谓了,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烈日下几个小时的来回奔波,让一下子停工的小岳有点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脸疲态:“刚刚送餐那是工作状态,就算是累也要坚持送,现在一停下来,累劲儿就上来了。”
小岳没吃早饭,本计划着送餐的间隙,可以停下来买个包子凑合着吃上一顿,可今天一中午的送餐经历,让他知道外卖员想要按时吃个午饭,根本也没时间也没机会。“平台有配送时间,顾客还等着你送餐,路上还得骑车看路,根本不可能吃上饭。”
小岳走出面馆,准备和其他的外卖员一样,趴在电动车上眯一会。沿街路边上,是外卖员下午经常休息的地方,这也是他们一天里难得的清闲时刻。只见周围也有几个外卖小哥正在休息,彼此间少有交流。“大家一般都不停下来,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少花点时间吃饭聊天,就能多跑一单。”小岳看着他们说道。
一个人的送餐路
小岳所在的配送站点,一共有71名外卖员。他们有着共同的微信联络群,大家会在送餐之余吆喝一声,图个开心和乐子。下午五点一过,群里的吆喝声就停了,大家又开始新一轮送餐高峰期。
送单看似无聊且乏味,但几单送下来,天也渐黑了。在初秋夜晚的街上,行人稀少,只有偶尔穿过的车辆和来来回回的外卖员。夜深了,饭时一过,订单也慢慢地零散了。小岳刚送完一单,迎面碰上一位队友,他火急火燎地要骑车返回商家店铺,一搭话才知道,这位大哥被“退单”了。
“顾客点了单,商家做好了我取了货,结果半道上顾客取消了,商家也同意了,我这还得给商家送回去。”这位大哥着急地躲着脚,一脸苦笑着告诉小岳。一趟送餐虽只有几公里,可这一退一还,却让大哥的这一单提成泡了汤。“提成没有就算了,骑车的油钱、耽误的其他单也是成本啊。”大哥虽是埋怨,仍旧蹬上了摩托车,跟小岳道了别,“我赶着去送其他单了,总得多跑一单补回来啊。”原来,成年人的生活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这一刻小岳猛然发现,自己跑了一天单,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的骑行。他自己接单、送餐、吃饭、处理突发状况等等,在一次次等单送单中,“您的外卖到了,祝您用餐愉快。”是他今天重复过最多次的话。
“距最后送达时间还十几分钟,送完这单收工了。”带着最后一份外卖来到财富花园小区门口后,小岳看了看送达时间说。不少小区门口都张贴了禁止外卖车辆入内的提醒,财富花园也不例外,好在保安给指出了对应的楼和单元号。
然而,这一单的配送并不顺利。小岳在慌忙之中跑错了楼,碰巧小区的电梯需要业主刷卡才能上楼,高达13层的配送楼层,为了不延误小岳选择了跑上去,可13层爬下来,最终送达系统也显示超时送达,原本看似可以轻松送到的单就这么黄了。
二十分钟后小岳才从小区中走了出来。“怎么在里面逛了这么久?干什么去了?”在保安的质问声中,小岳虽表现出一脸无奈,也不能辩解些什么。
“本来还想给今天画个圆满的句号,没想到是这样。事先也没料到会有这么多意外情况发生,其实内心觉得快要崩溃了。尤其是这单送到之后我表达了歉意,好像并没能换回顾客的谅解,有点失落感吧。”小岳无奈地摇着头。
大部分外卖员,从早上九点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在看似重复单调的奔波中,靠着经验和智慧,将商家及顾客连结起来,无形中织起一张大网,让大家生活变得更便利。
一天的送餐体验之路,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外卖员看似是一个团队,但像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往往因为各种不确定的突发因素,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甚至比送错单和延误更让他们心态崩溃。会不会导致他们的情感缺乏?他们是否会产生极端情绪?谁来关怀外卖员的情感?这都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