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姆酒美国人民族形成的催化剂!
美国独立战争标志性的导火线,是我们历史书上学过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一帮反对《茶税法》的北美人(那时候还没有美国人的说法)伪装成印第安人的模样,潜入波士顿湾上停靠的东印度公司茶叶商船,然后将茶叶全部倒入海中。
为什么要反对《茶税法》呢?因为北美人认为这项法案侵犯了他们作为英国公民“无代表不纳税”的权利。所谓的“无代表不纳税”,指的是在英国国会中没有北美人的直接代表,那么他们就不必纳税啊。
如果说,茶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那么朗姆酒就是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朗姆酒是一种烈性酒,由甘蔗发酵蒸馏而来,原产地为古巴。16世纪加勒比海地区盛产甘蔗,在用甘蔗制糖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朗姆酒,后来由英国商人销售到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性商品。
在后来的17、18世纪,朗姆酒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了一种硬通货。当时黑奴贸易发达,可以用朗姆酒买黑奴。朗姆酒还成为了海盗的最爱,一艘海盗船上没有十几桶朗姆酒,都不好意思去打劫。因为喝朗姆酒可以防止坏血病,包括海盗在内的水手们都喜欢喝这玩意儿。
十七世纪下半叶,朗姆酒风靡到了北美大陆,南方到处都是甘蔗园,朗姆酒厂也一间间开起来了。不过北美大陆产的朗姆酒品质不咋地,无法像加勒比海地区的朗姆酒那样畅销全球,只是在北美大陆各殖民地间流通。
朗姆酒在北美大陆的生产十分保障,在当时缺乏娱乐活动的情况下,这东西成为了北美殖民地人们最大的娱乐。随之而蓬勃兴起的就是酒馆。我们在很多美国西部片中可以看到,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可能会没有警长,但绝对不能没有酒馆。电影中打架斗殴的场面也多是在酒馆里发生,三两句话不对头便掏出左轮一顿狂轰……
事实上,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酒馆已成为凝聚社区政治力量的场所。酒馆是人们吹牛皮、交易、聚会、政治宣传、吐槽英国、表达政治不满的必到之地。美国国父华盛顿和第二任总统亚当斯都曾在酒馆里高谈阔论,这里是他们积累政治资本的最初场所。波士顿倾茶事件中那些北美人都是一个叫“自由之子”组织的成员,他们也是在酒馆中凝聚,建立组织和谋划“倾茶”的。
所以,酒馆成了当时的民间政治论坛,三杯两盏朗姆酒下肚,北美人的社群身份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越来越感觉与英国那些老爷有本质的区别。
朗姆酒的重要成分还包括糖蜜,主要由法国出口到北美。也就是说北美人要喝到朗姆酒,离不开法国出口糖蜜。然而在1733年英国颁布了一个《糖蜜法案》,对英国殖民地以外的糖蜜征收重税。北美的朗姆酒厂从法国进口糖蜜成本提高了不少,朗姆酒也就得跟着涨价,这对于离不开朗姆酒的北美人来说真是要命。由此加重了他们对英国的不满。
后来英法之间又爆发了“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英国大量军队进驻北美,要求北美殖民地承担军费。同时还推出一个《关税法》对进口纸张、颜料、玻璃和茶收重税,这更加刺激了北美殖民人民,造成了多次与英国殖民者间的冲突。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的一系列前奏事件。
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前奏事件的促使地多在酒馆,北美人一手端着朗姆酒,一手举起高喊赶走英国人。他们关心政治的摇篮就在酒馆里,民族身份意识的认同也诞生于酒馆里。而朗姆酒就是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的催化剂,也是后来美国独立战争的助燃剂!
好奇心驱使,挖掘史料逸闻——【好奇挖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