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由 由振山 发布于 综合

近年来,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坚持把握正确的办学育人方向,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内涵建设,全面驱动“党建领院、人才兴院、学科强院、专业立院”发展战略,在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通过构建“党委领航、支部引航、党员导航、群团助航”工作机制,大力实施“铸魂、头雁、服务”行动,积极开拓党建把航办学育人方向,引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学院党委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和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突出政治建设,把航办学育人方向。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规范、探索、创新”为抓手,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规范完善治理结构。在坚持“五个到位”“七个有力”导向的基础上,构建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章立制明晰推进各项工作的自主权限和应履职责,集中力量实现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的突破,激发学院创新发展的内部活力。二是探索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围绕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严明纪律、发挥作用这个任务和要求,对管理服务型党员实行“头雁式”管理,对教学科研型党员实行“骨干式”管理,对在读学生型党员实行“目标式”管理,对组织关系保留在校的毕业生型党员实行“指导式”管理,在全院实施承诺践诺、述职、评议、积分量化考核、激励/问责“五位一体”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不断释放师生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三是创建品牌党建项目。大力实施“对标争先”计划、“双创”工程和“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党建项目。近年来,创建了《立德树人,构建资环特色“党建+”引领体系》 党建工作品牌项目;获评了全国高校具有高度示范性的大学生思政教学案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云平台的构建——以胶东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例”;设计开发了新时代基层党性教育新平台——“鲁东大学红色文化网上教育馆”“校园红色文化VR体验场馆”,实现了开展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键直达质的飞跃。

发挥头雁效应,凝聚立德树人力量。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着力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头雁效应”,构建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发力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一是在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上下功夫。构建了领导班子头雁领航、骨干教师“传帮带”、高层次人才“引-育-用”机制,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16人次,培育新增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省杰青专家等近10人,打造省优势学科团队、青创团队8个,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发挥了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在打造一流培养体系上做文章。紧扣省高水平学科申报、师范类专业认证等标准条件,结合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等实际,构建起了“人才、团队、平台、项目、成果”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涵养了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文情怀,强化了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在创建“教学做”一体化育人环节上讲融合。学院党委坚持地理教学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究和搭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交汇点”,在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环节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充分利用实习基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行走之间开展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的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确保思政教育不掉档、不断时,让学生在地理野外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

强化服务职能,提升服务经济社会水平与能力。注重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让师生在扎根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找到发展坐标。一是强化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坚持以就业服务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及社会需求,结合学院优势特色,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牵头成立山东高校地理野外联合实习G5联盟,与省内高校地理学相关学院通过整合优化相关科研、人才、项目等优势资源,走协同发展之路,推进山东地理类一流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水利工程学科在省“双高”建设遴选中被确定为全省同类学科中唯一的“优势特色”建设学科;“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分别入选首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学”连续三年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二是拓展服务社会新格局。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成立了“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滨海草种质林木种质资源库”“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等国家级平台,组建了9支由党员教师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在山东、青海、安徽、天津等省市建立试验基地8处,长期服务在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生态保护与修复、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抗震减灾、水文检测等科研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