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企岭下渡口承载廖承志渡海往事 启文化名人大营救序幕
中新社香港1月23日电 题:香港企岭下渡口承载廖承志渡海往事 启文化名人大营救序幕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
从香港西贡企岭下新围沿海边步行数百米后,一片红树林植根在海水中蓬勃地生长,单株高度大多在两米左右。88岁的何玉达望着这片熟悉的海域说:“如果涨潮的时候,在这里就可以乘船出海。”
中新社记者日前跟随香港史专家刘蜀永教授来到企岭下,探寻廖承志在香港沦陷后为营救文化名人作先导的出海处。原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之女、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尹小平,原港九大队政训室国际统战干事、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黄作梅的侄女黄文庄等同行考察。
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后烧杀抢掠,封锁了香港至九龙的交通,大肆搜捕抗日文化人。中共中央和南方局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等人,指示迅速组织营救,“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由此拉开序幕。
刘蜀永告诉中新社记者,执行秘密大营救任务的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武工队(港九大队前身)。大营救陆上主要有东西两线。东线从香港岛到九龙,再到牛池湾,最后到西贡,经企岭下渡海,到对岸的沙鱼涌。为营救探路的廖承志等,便是从东线撤离香港。1942年元旦,廖承志一行在旺角上海街一幢楼房里与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省委军事委员会书记林平(尹林平)会面,研究部署营救行动,决定由黄冠芳领导的武工队负责护送。黄冠芳让廖承志等人扮作香客,混入难民堆中出城,并辗转抵达企岭下海湾,与护航队长萧华奎接头。次日清晨5时,廖承志一行安全抵达沙鱼涌。
廖承志等当年在企岭下的渡海处到底在何处,因为时间久远较难求证。刘蜀永教授经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主席李耀斌牵线,当日见到了新围原居民何玉达老人。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船家,当时我家里的两艘船是企岭下为数不多的船只,经常被日军征用,日军稍有不满就会用枪托击打船上的水手。”在1942年刚刚8岁的何玉达,没能有太多的记忆,而他的父亲也未给他提起太多的往事,但他清晰地记得当年企岭下海湾涨潮时茂密红树林的边上就可以上船,而平时渡口是在企岭下海湾一个堤坝的缺口处。
尹林平之女尹小平向记者透露了其母亲在惠阳见到从企岭下海湾撤离的廖承志一行的细节。“我母亲给我说过,廖承志和我父亲见面时看到我母亲,就笑着说‘你就是嫂子吧’,而母亲印象最深的是那三个人的特征,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一个矮个子、一个瘦高个子,后来才知道他们就是廖承志、连贯和乔冠华。”
企岭下海湾在冬日阳光下海不扬波,静静地沉淀着无数往事,而另一件事也是刘蜀永所没有忽略的:1942年1月,英军赖廉士中校等4人从深水埗的英军战俘营逃亡,途中遇到了中共的武工队,武工队一路护送,最后也是安排他们从企岭下出海脱险,这段情谊促成赖廉士建立英军服务团后,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进行情报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