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 法为何物”:苏格拉底为何以死去寻求“公平正义”之谜

“问世间 法为何物”:苏格拉底为何以死去寻求“公平正义”之谜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由于经常对雅典的劣质民主政治发表猛烈的批评意见,于是,就在他70岁的那年,被三个卑鄙的政客指控犯下两项罪名:
第一,恶毒攻击雅典的民主传统,犯了叛国罪。
第二,有害思想误导青年,犯了煽动罪。
当时雅典城的司法制度,早已偏离了神话时代的“专业法官与普通民众相结合”的合议庭制度,而是按极端民主制的原则,从雅典10个部落中无差异地各推选出50人,组成一个500人的公民大会来进行审判。其表面民主,但实权却往往操控在一小撮人手里。
尽管苏格拉底在法庭答辩上伟论滔滔,把指控方驳得哑口无言,但雅典法庭在大批无知无识的暴民的起哄声中,还是以281:2过半数的多数票,荒谬地判决了苏老先生——死刑。
公平扫地,正义扫地。
“多数人专制”之花在雅典盛开,结出苦果——以思想有罪、言论有罪为理由,来残忍地剥夺一个爱国者的生命权利。
这一点,真令一向以雅典城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为荣的苏老先生伤心欲绝。同时,也令一大批富有正义感的雅典公民愤愤不平。
临刑的前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力同极力鼓励苏格拉底越狱:狱卒已经用钱收买,马车已经备好。
既然雅典的法律没有公平正义,那我们何必还要遵守法律?
克力同的这种观点,显然代表了许多无政府主义者和革命家的心声。但在法庭上曾经痛斥雅典法制不良的苏格拉底,这时却反过来站在雅典法制的一边。
他在铁门已经洞开,生死系于一线的紧要关头,竟然停下脚步,反问克力同一个抽象的法学问题:
“难道逃狱就符合公平正义吗?”
在铁窗镣铐的禁锢中,这个年老的思想家却仍然在努力地思考:
雅典的法律虽然失去了公平正义,但服从它的判决,维护“法律至上”的秩序,这不也是一种公民的义务吗?
每个公民都要履行守法的义务!
这也是一种导人向善的法律正义。
如果人人都只以自己内心判断的是非为是非,人人都只随自己内心的喜恶去利用法律、玩弄法律甚至是敌视法律、抗拒法律,不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这势必会导人向恶,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大乱。最终,一定会导致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彻底崩溃。
而以一种令公平正义崩溃的方式去追求公平正义,这岂不正是“饮鸠止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吗?
“问世间 法为何物”:苏格拉底为何以死去寻求“公平正义”之谜
因此,苏老先生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跌入了一个悖论式的怪圈里:
既要满腔热情地追求一种理想的法律正义,又要冷静理智地服从一种现实的法律正义。无论是选择了哪一种公平正义,都意味着要否定另一种公平正义。
思来想去,不能自拔,最后,他惟有大义凛然地选择了——死。
问世间,法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第二天傍晚,当最后一抹夕阳穿过铁窗的时候,苏格拉底在囚室里,望了一眼爱琴海上的满天落霞,然后,举起一杯狱卒端来的毒酒,一饮而尽。
至死,他的神态都是安详的。或许,这是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公平正义”的答案?
14年后,雅典人民悲痛地为这宗冤案平了反。
曾经一度迷途的“公平正义”,终于重返希腊的故乡之路。
这里面,千秋青史,魂兮归来,有苏老先生那一杯苦酒的功劳。
“宁死也要追求法律的公平正义!”
“为了实现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
西方人这句古老的法律格言,真的是义薄云天。
数十年后,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学生,那位曾以“集当时世界知识之大全者”而著名、兼任马其顿国王亚力山大老师的亚里士多德,在深入反思祖师爷命运悲剧的基础上,痛定思痛,提出了个光耀千古的伟大主张——要“依法治国”。
“问世间 法为何物”:苏格拉底为何以死去寻求“公平正义”之谜
同时,他也在他的名著《政治学》里,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关于“法治”的定义。
他说:“所谓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一是守法,二是良法(不能是恶法),这两件事做好了,这个国家才称得上是“法治”。
余定宇先生在讲到这个故事时说,这几句简简单单的话,今天,已成了全世界法学家奉为经典的金玉良言。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41 字。

转载请注明: “问世间 法为何物”:苏格拉底为何以死去寻求“公平正义”之谜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