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我陪王顺友走过马班邮路

由 端木泰华 发布于 综合

此稿原载于2005年6月5日《华西都市报》

几天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日报以及本报在内的数十家媒体,以大篇幅报道了木里县邮政局马班乡邮员王顺友的先进事迹。本报率先于2001年独家报道的马班邮路,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细读报道,记者仿佛又见到了曾经与我们一同走过马班邮路的王顺友。

发现王顺友

2001年5月的一天,四川省邮政局办公室时任主任敬宗泉在与本报社会新闻部负责人交谈时,谈起了该局鲜为人知的马班邮路:“在木里藏族自治县,大山环绕、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马班邮路仍是那里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马班乡邮员常年行走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高的原始丛林中,只有骡马相伴,他们太苦了……”

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前夕,当本报了解到马班邮路乡邮员被当地群众誉为“党派来定期看望我们的人”时,当即决定特派记者前往采访。2001年5月21日,本报采访组赶赴木里采访。

走近王顺友

听说我们前来采访,王顺友说:“翻得过巴桑山才算得上好汉!”没有客套,或许不懂什么是客套,王顺友直白地告诉我们,走马班邮路要穿丛林、走深峡、翻大山、过悬崖,还要遭遇烈日、大雪、大雾等一日四季的恶劣天气,“送一趟邮件来回半个月,全是山路,那路也是马踩出来的,你们敢走吗?”

见我们没打“退堂鼓”,王顺友才向我们敞开了心扉。谈起在马班邮路上行走十几年的动力,王顺友说,其实他很普通:“每个月拿好几百,又是乡亲眼中的国家干部,不把工作干好,对得起人吗?”王顺友嗜酒,只要走进马班邮路,随身就少不了酒。喝酒是最好的取暖方式,也是在夜深人静时给自己壮胆的好东西。而马,则是他唯一的交流伙伴。

走进马班邮路

2001年5月23日,本报采访组走进了马班邮路。当我们耗时一天登顶巴桑山时,王顺友行前说的“翻得过巴桑山才算得上好汉”的声音又回荡在我们耳边。

深入丛林后,我们才真正见识马班邮路的艰辛。那场令我们至今不忘的暴风骤雨出现在高山丛林一处开阔地。“快躲起来,天要变脸了!”话音未落,只听“轰隆隆”一阵晴天霹雳,好像万炮齐发落在我们头顶!紧接着,狂风呼啸而至,把人马吹得飘摇不定!惊雷炸响之际,倾盆大雨毫不留情地从我们头顶浇灌而下。我们周身被雨水浇透,渐渐麻木了……半小时的疾风骤雨后,暴雨夹着拇指头大小的冰雹又劈头盖脸向我们猛烈袭来!狂风里,那颗颗冰雹像枪膛里射出的弹头一样,锐利地击打在我们脸上。

历时7天,行程80多公里,我们走过了那条被当地群众誉为生死险途的高山邮路;走过莽莽原始丛林,我们才真正认识了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7天后,我们回到木里县城,特地去了一趟王顺友离县城10多公里的家。至今,我们忘不了在他家里看到的酸楚一幕———两筐土豆、一袋苞谷、两块吊在房梁上舍不得吃的腊肉,这便是他留给妻子和一双儿女的全部口粮!

“这是一部教材”

国家邮政局局长刘立清通过本报报道了解到马班乡邮员的艰辛工作环境后,于建党80周年当天,在北京接见了两位马班乡邮员,圆了他们希望在天安门国旗下照相的梦。那天,刘立清局长再次阅读了本报系列报道,当着记者的面,他声情并茂地说:“马班乡邮员确实太苦了。”并紧紧地握住马班乡邮员的手说:“我代表邮政系统的所有员工,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随后,他挥笔批示:“这是一篇弘扬邮政职工艰苦创业的绝好教材,十分感人。请机关党委组织机关职工人手一份,细细阅读,要使每个人从中受到教育。”记者宋永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