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评|小学生未捐款被“示众”,请让慈善发自内心

20日,一段拍摄于湖南湘西某小学的视频引发了全网热议:因为没有交6元捐款钱,十几个学生被老师叫到讲台上拍摄视频,其后发在家长群里“示众”。视频中老师的画外音也颇带嫌弃:“这些学生的捐款没带,请家长支持下,今天必须完成任务。”

马上就评|小学生未捐款被“示众”,请让慈善发自内心

在《慈善法》颁布5年,社会上关于反对“逼捐”“劝捐”的的讨论进行了N轮之后,类似的摊派式、行政动员式的捐款仍然在一些基层单位发生着。这次曝光的被逼劝捐的,甚至是一群还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能力的孩子。更甚的是,仅仅因为没带捐款,孩子就如同“犯了错误”一般被拉出示众,家长被视频“施压”。无怪乎有网友评论“这是捐款,还是苛捐杂税?”正常的慈善早已大大变了味。

慈善是什么?百度百科中有如下的定义——对人类的热爱,为增加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通过救济、援助或者捐赠等等这些手段来增加人类之间的爱并扩大人类的福利。无论这个概念可以有多丰富的阐述,捐赠自愿从来是慈善的基本伦理。《慈善法》也明确提到,开展募捐活动,不得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

与此同时,自愿原则也是慈善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在这一原则下,人们参与捐款、救助都是发自内心的自发行为,会从中获得荣誉感、满足感,这种自然、崇高的行为也会影响感召周围的人参与其中。而劝捐、逼捐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绑架和胁迫,对慈善行为所处的文化和舆论环境会造成极大的毒害。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摊派式慈善”“割韭菜式捐款”虽然短时间能完成指标,做到形式上的“好看”,但长久下来影响的是全社会慈善文化、慈善事业的发展。

其实近年来我国的慈善环境一直在逐步向好,为了避免慈善捐款的“逼劝捐”,国家和社会各方都做了很多努力。除了《慈善法》的出台,慈善组织持续的“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的体制改革,2020年,作为我国重要的公益品牌的腾讯“99公益日”联合190多家主流公益机构还发布了新一版的《99公益日透明守信共建公约》,其中特别增加了反对"逼捐"的相关条款。

但仍值得关注的是,在很多地方,长久以来形成的“变相摊派捐款”“绑架式公益”仍旧在“如常”存在着。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过某地“摊派教育募捐参考标准”:“正科6000,副科5000,正股(副股)3000,其他公务员、在编合同制人员、合同制人员2000,合同制以下人员自愿。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河南林州市教体局联合慈善总会下发的《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1年爱心压岁钱捐赠活动的通知》也引发热议,事后该项通知被叫停,林州市教体局也公开道歉。

扭曲、变味的慈善当休则休,愿我们的一些部门能少些功利性,多些目光长远。慈善不是一个完成后就戴上大红花的数字,不是打着高尚旗号的任务指派,更不是不参与就羞耻的道德绑架。请让它“发自内心”。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34 字。

转载请注明: 马上就评|小学生未捐款被“示众”,请让慈善发自内心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