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巴勒斯坦人制造“慕尼黑惨案”后,以色列摩萨德是如何报复的

由 问成风 发布于 综合

摩萨德的历任头目姓名,都是以色列的最高机密,也是唯一可以在总理府办公室随意进出的人,一般都会在其退隐多年后才公开身份。

摩萨德在全世界无孔不入,从事着暗杀、破坏、绑架、营救等特别行动。其中尤为经典的是对“慕尼黑惨案”凶手的复仇。

1972年8月26日,第20奥运会在德国慕尼黑盛大开幕,各国运动员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享受着4年一次的难得聚会。

9月4日,以色列运动员没有任何赛事,所有人都在奥运村中悠闲地休息。晚上,部分选手相约外出看电影,然后陆续回到驻地。

5日凌晨4点,整个奥运村一片宁静。8名“黑9月”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带着冲锋枪和手榴弹,翻墙潜入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31号大楼。

他们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轻松地打开了1号公寓的房门。但轻微的响声,还是惊醒了一名以色列运动员,随后发生搏斗。“黑9月”当场打死了两名运动员,将其余9人扣为人质,并要求警方释放关押在以色列的200多名囚犯。

德国警方在营救人质的过程中处理失当,最后导致9名人质惨遭屠杀,酿成了奥运史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杀的惊天大案——“慕尼黑惨案”。

惨案发生后,以色列女总理梅厄下令实施报复。她亲自挑选了一位名叫阿纳夫的人,作为行动小组的组长,并对阿纳夫说:“你们作为以色列的骄傲,主要责任就是保护全世界的犹太人,必须让这群暴徒血债血偿。”

梅厄夫人亲自将这次行动的代号命名为“上帝的复仇”。为了给11名运动员复仇,摩萨德拟定了11人的死亡名单。小组成员必须在两小时内将这个名单背得滚瓜烂熟,然后烧掉。

这个名为“死神突击队”的6人暗杀小组,由武器专家、后勤专家、爆炸专家和证件伪造专家组成。在参加行动前,所有人必须自愿与摩萨德脱离关系,而且没有任何报酬。得不到以色列驻外使馆的任何帮助,所有暗杀行动都由“死神突击队”独立开展。

第一个目标,是名单上排在第 4位的瓦埃勒·兹怀伊特。

兹怀伊特是巴勒斯坦人,“黑9月”的头目。其掩护身份是利比亚驻罗马大使馆的翻译。从表面上看,兹怀伊特是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实则是个心狠手辣的恐怖分子。

1972年10月16日晚上10点,当兹伊怀特搂着一位意大利女人回到自己的公寓楼下时,两名男子拦住了他的去路,礼貌地问道:“您是兹伊怀特吗?”

兹伊怀特习惯性地点了点头,突然,两把手枪抵住了他的前胸和后背,一阵刺耳的枪响过后,兹伊怀特身中14枪,倒在了血泊中。

第二个丧命的是名单上排在第三位的穆罕默德·哈姆沙里。

哈姆沙里是巴解组织驻巴黎的代表,有着体面的工作,漂亮的法国妻子,豪华的法国公寓,给人以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印象。但骨子里是一个危险的恐怖分子。

12月6日下午,一名“死神突击队”成员乔装成水管维修工,剪断了哈姆沙里家的电话线。当晚,两名特工借口上门维修电话线,在电话机底部安装了一枚新型特制炸弹。当确认哈姆沙里本人拎起听筒时,特工们才会按下手中的引爆遥控器。

7日上午,当哈姆沙里夫人外出购物后,特工以记者的身份给哈姆沙里打去电话,希望能采访他,并约好在某一处咖啡厅见面。“记者”还不忘提醒哈姆沙里,当他到达咖啡厅后,会及时给哈姆沙里家里打电话,请他稍候片刻。

10分钟后,“记者”的电话如约而至,死神也随之而来,哈姆沙里被炸成重伤,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后,还是一命呜呼了。

第三个被处决的人是排名第5的巴西尔·库拜西。

库拜西同样满腹才华,他是伊拉克一所大学的法学教授。虽然在中东地区工作,但库拜西平时的打扮却非常西化。常年西装革履,一副金边眼镜儿眼镜将他衬托得文质彬彬。无论如何都很难让人把他与“黑9月”联系起来。

不过,库拜西确实是“黑9月”的骨干成员,专门负责这个恐怖组织的后勤保障、各类武器弹药的采购和运输,以及各种炸弹的组装任务。

1973年3月底,当库拜西出现在浪漫之都巴黎的时候,“死神突击队”小组就已得到了消息。经过精心准备,4月初,阿纳夫就已经带领着队员找到了他。

4 月6日傍晚,库拜西正沉迷在华灯初上的巴黎美景中,可这时候,他背后的阿夫纳等三人已尾随多时。

当库拜西漫无目的地转到皇家大街时,宽敞的林荫道上已行人寥寥。阿纳夫三人加快了脚步,试图快速接近库拜西。库拜西似乎也觉察到了威胁,脚下的速度明显快了很多。

但库拜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居然在人行道红灯时停下了,阿纳夫赶了上去,用希伯来语高声喊了一句:“喂,库拜西!”

同样的本能反应,库拜西回过了头。他这一致命的回头,就让他永远错过了人行道上的绿灯。当绿灯再次亮起时,库拜西却倒在了人行道口,身中8枪。

……

就这样,在9年的时间里,“死神突击队”的6人小组干掉了全部死亡名单上的11人。不过,6人小组成员,也只活下来2人。

最终,血淋淋的“上帝的复仇行动”画上了句号,也成就了摩萨德暗杀史上的一段经典传奇。

(参考资料:《绝美谋杀:以色列摩萨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