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眼里,2020年汛期有些“不走寻常路”:长江流域雨情汛情严峻、“暴力梅”持续、3个台风集中北上东北、7月无台风出现……公众对哪些天气气候事件印象最深?我们在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等平台举行投票活动,从网友投票结果中选出了这些,看看这当中,是否也有你的 汛期记忆——
1949年以来首现“7月空台”
今年7月注定会成为中国气象史上不平凡的一个月,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零台风。
从常年看,7月是台风“高影响时段”,2019年7月底前有7个台风生成。1949年至2019年,7月共有292个台风生成,7月平均生成4.1个。但今年台风却不按常理出牌,出现“7月空台”现象。
历史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7月最多生成过8个台风,分别是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最少也有1个台风生成,分别为1967年、1971年、1994年和2017年。对于“盛产”台风的7月来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无台风生成的情况实属罕见。
“黑格比”来袭,你曾在风中凌乱吗?
为何今年7月台风不“露面”?
台风生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生成。
可以说,副高是抑制台风生成的原因之一。今年副高强度异常偏强西伸,赤道西风位置偏西,南海与菲律宾以东洋面的海平面气压异常偏高,不利于低层热带对流发展,因此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此外,赤道辐合带不够明显、组织性不强,且离陆地太近,水汽补充不强,所以不利于热带扰动的整合增强。
“暴力梅”待机超长
今年夏天的梅雨,注定将成为当地人难忘的回忆。6月1日,它早早登场,到8月2日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7月20日,洪水通过王家坝闸涌入蒙洼蓄洪区。图/新华社
梅雨带来了大量降水,在长江、淮河流域制造了数不胜数的凶险汛情。这个梅雨季,无论从持续62天的时间维度看,还是从759.2毫米的降水量维度看,都成为1961年以来的历史最大值。
在梅雨季,我国共有46个市、县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标准,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其中安徽金寨、六安、铜陵以及江西新建4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纪录。在安徽、江苏、湖北、上海等地,共有33个市、县连续降水日数达到极端事件标准,普遍有12天到20天,其中,安徽合肥(21天)、江西安义(25天)等10站极端连续降水日数突破历史纪录。
长江汛情严峻,谁在守护安澜?
“超长待机、超级暴力”的梅雨,直接原因是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周边势均力敌,梅雨锋面系统活跃。而究其根本,还是环流形势大背景使然——
今年夏天,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异常。春季前期结束的弱厄尔尼诺事件以及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综合作用导致副高显著偏强。6月上中旬,副高脊线位置偏北,6月下旬到7月,又一直偏南,副高的位置深深影响着冷暖空气的势力分布。
可以说,副高的“努力”,为梅雨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作为“主演”的冷暖空气 “一拍即合”,共同上演了2020年梅雨季这场超长待机、超强降雨的大戏。
东北半月内遭台风“三连击”
8月27日至9月上旬,我国东北地区先后受到今年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侵袭。半个月内接连有三个台风影响东北地区,为历史首次。
9月4日,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监测到“美莎克”“海神”形成双台共舞。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据统计,1949年至2019年,共有189个台风登陆广东,台湾、福建、海南等地也常被台风“光顾”,而登陆东北地区的台风则屈指可数。从1949年至今,有13个台风(包括热带低压)登陆东北地区,且登陆地点都在辽宁。
相较于台风登陆而言,东北地区更容易受“二手台风”影响,从历史数据看,平均每年影响东北地区的台风有一到两个。然而,今年的台风似乎更“钟情”东北地区,接二连三北上。
不过,与其说台风“钟情”东北地区,不如说是台风在大尺度环流下的“被迫之举”。台风的移向会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槽脊、台风内力、高层系统、双台风等因素影响,其中最有决定权的还是副高。
还记得我们的追风之旅吗?
如果把台风比喻为锅内煮沸的水,那么副高内部的下沉气流就如同一个“高压锅盖”,抑制着台风生成。同时,副高的顺时针环流又会引导台风沿其边缘行走。因此,当副高势力减弱,位置向北抬升、向东退去,之前被“高压锅盖”压制的地方,水汽会迅速“翻滚”生成台风,并呈现沿着副高西侧行走、适时北上的趋势。
“巴威”和“美莎克”都是受副高的引导不断北上,给东北地区带来了强风雨天气,“海神”也有类似的经历。这些台风虽未正面登陆东北,而是从其他地方登陆的“二手货”,但风雨影响依然不容小觑。
中央气象台连发暴雨预警超一个月
从6月2日到7月2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预警31天,持续时间之长为近年来少见。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持续发布预警与今年梅雨期特殊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6月至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在比较偏南的位置上,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冷空气长时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江淮地区反复出现暴雨过程,而且强降雨过程发生的间隔时间短、持续时间长,因此中央气象台连续针对性发布暴雨预警,并根据降水强度变化及时调整预警级别。
在历年重大持续性灾害天气过程中,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发布预警的情况,不止一次。如2016年6月30日至7月10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11天暴雨预警。除了暴雨预警,中央气象台也会连续多日发布高温、大雾预警等,4天至5天的情况较多。但像今年连续发布31天暴雨预警的情况历史罕见,属2010年以来首次。
回顾下我们是怎么吐槽梅雨的
什么情况下会触发暴雨预警?据陈涛介绍,中央气象台的暴雨预警由低到高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其严重程度,由低到高递增。不同级别的暴雨预警有相应的预警标准,主要是根据未来24小时降雨的强度和落区范围来决定。
为了让各地、各部门和公众做好暴雨防范工作,中央气象台每次发布预警都会重点指出强降水的最强落区及范围。同时,会有相应的防御指南,如提醒相关地区和部门注意防范降水对交通、城市内涝等方面的影响,提示公众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8月四川多地累计降雨量创纪录
8月10日至18日,两轮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袭扰四川盆地,尤其在盆地西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轮番上演,历史罕见。
8月12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消防员用橡皮艇转移被困群众。图/新华社
回看这两轮暴雨过程的累计降雨量,多地 “破千”,五颜六色的四川降雨量图分外抢眼,也使得四川暴雨频频冲上新闻热搜。
盘点8月的两轮暴雨过程,四川省气象台副台长青泉说,8月10日至18日,四川暴雨过程历史罕见,极端性强。
8月10日至13日的第一轮暴雨过程可以在四川暴雨历史(有气象记录以来)上排名第四,芦山、绵竹、什邡、蒲江等4站均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雨量极值。
如果说第一轮暴雨的影响已经足够大,那么接下来8月15日至18日的第二轮暴雨大有“登峰造极”之势,比第一轮暴雨的历史排名前进两位,上位第二。在这一轮降雨过程中,最大累计降雨量出现在德阳旌阳区黄许镇(865.1毫米),绵竹、龙泉驿两站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雨量极值。
暴雨中,也有那么多感动
雨为何能下这么大?
对此,青泉分析,这和副高的影响不无关系。其中,8月9日至10日,副高和青藏高压合并导致副高加强西伸,中纬度低槽叠加高原低槽在东移过程中加强。随着暴雨过程的开始,低空急流强盛且长时间维持,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第一轮暴雨过程。8月13日至14日白天,四川盆地降雨趋于减弱。而在8月14日夜间,由于低空急流再次加强,又有中纬度低槽东移加强,副高北抬加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第二轮暴雨过程。
2020年汛期结束了
无论酸甜苦辣
我们都很怀念
那些共担风雨的日子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文字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刘钊、王玫珏、张明禄、宛霞 通讯员 赵清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