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中国品牌二月志:同比暴涨,环比暴跌,没有谁能跳出这个怪圈

由 敖学农 发布于 综合

三月中上旬,各大自主品牌纷纷公布最新销量快报。整体来看,由于去年2月受疫情影响较大,车市近乎停滞,因此今年2月绝大多数自主品牌都迎来了超过200%,甚至高达1000%的增长。

不过,环比的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受到春节小长假的冲击,今年2月无论是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销量环比都出现明显下滑。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国内汽车整体销量达145.5万辆,同比增长3.6倍,环比下滑41.9%。

同比暴涨,环比暴跌,无论是自主品牌的头部三强,还是实力雄厚的国家队,亦或是快速抢占新能源赛道的自主品牌,真的没有谁能跳出这样的销量怪圈吗?

长安拿下2月头牌,长城暴涨788%

今年2月,销量唯一超过10万辆的自主品牌花落长安。也就是说,长安拿下了2月自主品牌的销量冠军。

具体来看,长安系自主品牌乘用车今年2月的批发量达到10.4万辆,同比增长621%,环比下降32.3%。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佳绩,一方面来自于紧凑级轿车逸动的功劳,另一方面则来自于SUV车型中CS75 PLUS的强势表现,双双拿下自主品牌轿车和SUV单车型销量第一。

要说今年2月谁家销量环比增长最多,非长城莫属。数据显示,2月长城汽车全球销售8.9万辆新车,同比暴涨788%,尽管如此,但长城依旧摆脱不了环比下跌约35.9%的命运。不过,就长城汽车旗下几个品牌的表现来看,例如WEY品牌销量同比大涨1115.52%,欧拉品牌同比暴涨2780.47%的数据,不得不让人惊叹长城汽车在高端化及电气化方面的转型初见成效,后劲颇足。

当然,单月的销量市场就这么大,有人分得的蛋糕大,就有人分得的蛋糕小。今年2月,吉利的表现让人有些惋惜。数据显示,2月吉利销量为7.7万辆,同比增长约265%,环比下跌约50.6%。也是前三甲中环比下跌幅度最大的品牌,究其原因,是在SUV市场的发挥失常导致了这一局面。今年2月,吉利轿车车型占比提升至四成,但SUV和MPV的销量则有所下滑。

奇瑞挤进乘用车销量TOP 10

事实上,由于自主品牌前三强的统计口径各不相同,也导致最终的销量排名结果各有出入。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头部自主品牌的竞争之激烈。然而,不止前三强的竞争激烈,在自主品牌第二梯队的竞争中,也出现了一匹黑马。

根据乘联会3月9日发布的2月产销数据,今年2月狭义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TOP 10名单中,除去长安、吉利和长城三巨头外,奇瑞汽车同样榜上有名,以4.3万辆的月销量挤进榜单,甚至超越广汽本田等日系合资品牌。

根据奇瑞官方数据,奇瑞集团2月实际售出新车5.08万辆,同比增长144.9%,其中出口销量占1.8万辆,同比增长117.3%。不过,对比1月份的销量情况来看,奇瑞依然没有摆脱环比下滑的魔咒,有媒体统计奇瑞汽车2月销量环比下滑48%,近乎“腰斩”。

除奇瑞外,比亚迪2月的销量环比也难逃被“腰斩”的命运。数据显示,今年2月,比亚迪共售出2.09万辆新车,较去年同期暴增280.42%,环比下滑50.65%。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型的销量环比下滑更加明显,以1.04万辆的新能源车型销量,环比下滑超过61%。整体来看,比亚迪在2月的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比重仍旧没有超过燃油车。

国家队中,上汽乘用车表现最好

就算是广汽、上汽、一汽和东风这样的国家队,也没能抵住环比暴跌的销量囧境。

首先是表现突飞猛进的一汽红旗,在此之前,红旗品牌的销量一直是同环比同步增长的榜样。但从这个2月的数据来看,情况不够乐观。今年2月,红旗品牌销量约为1.3万辆,相比销量超过3.2万辆的1月,少卖了近2万辆,环比下滑高达60%。不过,即便如此,前两月红旗的累计销量也超过了雷克萨斯和沃尔沃。

其实,就数据来看,上汽乘用车的销量在国家队中表现最佳。根据上汽集团2月产销快报,今年2月上汽乘用累计销量达3万辆,较去年同比增长276.6%,环比下滑高达90.8%。看来,荣威和名爵还需要进一步发力,才能实现增长。

此外,广汽传祺今年2月的销量为1.4万辆,同比增长234.8%,实现连续8个月销量同比正增长。不过,综合1月份超过3.4万辆的销量来看,广汽传祺2月销量环比下滑超过150.8%

当然,东风方面,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光是日系品牌就占据了集团一半以上销量,除了商用车和其他合资品牌销量,自主品牌东风风神2月终端交付仅4千余辆,同比暴涨378.2%,但环比暴跌超过228%。

总的来说,今年2月着实是个例外。由于春节假期的不可抗力,耽误了近一半的销售时机,因此,2月车市的整体情况都低于预期,出现同比暴涨但环比暴跌的局面。

但显而易见的是,自主品牌前三强的排位在这个2月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也意味着头部势力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奇瑞成功挤进乘用车销量TOP10榜单,也证明了自主品牌的增长潜力正在进一步释放。随着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行业升级加速,自主品牌的战略优势正在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