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小摸的“大翻译运动”抹黑不了中国

小偷小摸的“大翻译运动”抹黑不了中国

  资料图(图源:德国之声)

  抹黑中国的舆论战蹭上俄乌冲突的热度,又玩出了新花样。近日兴起的一场所谓“大翻译运动”,让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外媒“如获至宝”。一些反华势力正愁找不到在俄乌冲突里“碰瓷”中国的借口,“大翻译运动”就非常“贴心”地“递上了刀子”。

  所谓“大翻译运动”,指的是通过片面截取翻译中文社交媒体上一些过激言论,向外国受众传递带有明显反华倾向的诱导性和标签化信息。有“大翻译运动”的参与者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他们的初衷就是要让更多国家的人明白,中国人是“骄傲,自大,民粹主义兴盛,残忍,嗜血,毫无同情心的集合体”,他们的目的和期盼就是“希望全世界具华人血统的人们能够脱离这些负面的情绪,真正和文明社会融为一体,为自己的愚昧而感到羞耻”。

  如此恬不知耻,活脱脱一副“西方耗材”的可悲嘴脸。

  试问,以偏概全、故意刺激偏见群体,是“文明社会”的做法吗?“大翻译运动”将一些网民的过激言论上升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劣性”,玩的就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把戏。说白了,就是抱着“丑化中国人”的预设目的,去寻找剪裁“黑料”。实事求是地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正是网络世界的特点,这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都是如此。就拿“大翻译运动”热炒的“乌克兰美女恶俗言论”来说,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吗?此类言论在中国舆论场是主流吗?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网友早就旗帜鲜明表达了对相关恶俗言论的反对。但是,“大翻译运动”的操盘手们听不见理性平和的声音,散落在角落缝隙里的恶臭“黑料”才是他们的“养分”。况且,在微博、微信、抖音等中国社交媒体上,涉“乌克兰美女恶俗言论”的账号该禁言的禁言,该封号的封号,与“大翻译运动”参与者口中的“文明社会”相比,在倡导网络向上向善、共建清朗网络空间方面,中国所作的努力要多得多,一些过激、粗俗言论在中国舆论场上的生存空间要小得多。揭露“大翻译运动”绝不是要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烂”, 而是说要辨明、警惕将矛头对准中国的“歪心思”。

  再试问,以向反华势力献媚表忠为荣,以拉踩同胞为傲,应当感到羞耻的究竟是谁?俄乌冲突被称为社交媒体时代第一场被“全网直播”的大规模冲突,这不仅是军事斗争,更是争夺人心的舆论战。美国不仅拉拢西方盟友对俄罗斯火力全开,更满脑子算计着不能让中国“置身祸外”,企图将祸水东引“连坐中国”。近段时间以来,美国接二连三通过美媒释放虚假信息,要么造谣“俄中事先通气”、要么瞎编“中国计划对俄军援”,摆明了要拉中国“下水”、让中国“背锅”。这时候,以自爆中国人“残忍、嗜血”而搏出位的“大翻译运动”可不就成了反华势力眼里的趁手工具?于是乎,“大翻译运动”成了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外媒眼里的“香饽饽”,相关报道连篇累牍,相关人员被捧成了“新闻人物”,很是“风光”了一回。殊不知,他们或许上一秒还在为得到“主子”赏识而沾沾自喜,下一秒就要首当其冲承担反华情绪上升的恶果。他们今天在键盘上敲下的抹黑中国人、污名化中国的每一个字,来日都会成为种族主义仇恨犯罪的“回旋镖”。

  对“大翻译运动”背后的“西方耗材”们来说,一个难以自洽的悖论只会让他们的痛苦与日俱增:他们心心念念盼着中国不好,但无论他们如何“自恨”、如何迫切想向西方反华势力献上膝盖,他们能得到“赏识”的唯一原因却恰恰是中国的不断强大。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各国积极在微博等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发声以争取中国舆论的支持,就是中国舆论场影响力的一个鲜明注脚。正因为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客观上“大翻译运动”才有了“市场”。而更要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形象,是任何“灰黑滤镜”都无法扭曲的,更是“大翻译运动”这种小偷小摸式的无耻行径无法从根本上所撼动的。早日认清这个大势、调整好心态,最终才能摆脱沦为“西方耗材”的可悲下场。(海外网评论员)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89 字。

转载请注明: 小偷小摸的“大翻译运动”抹黑不了中国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