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100多万人口的贫民窟,日新增却低于100例!印度抗疫做对了什么?

由 甫全胜 发布于 综合

"拥挤不堪"、"卫生条件极差"是贴在印度贫民窟身上所撕不下的标签,也是其被认为是印度疫情"定时炸弹"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印度有近1.7亿人居住在大大小小的11万个贫民窟里,其中该国经济中心——孟买的贫民窟人口数量最多,达到1100万,占该城市总人口的1/2。

此前,印度贫民窟的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正是来自位于孟买的印度最大贫民窟——塔拉维(Dharavi slum)。

4月1日,塔拉维贫民窟报告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这名56岁的男子,确诊数小时后在送院途中不治身亡;随后,塔拉维确诊人数逐日攀升,截至5月13日已累计超过1000例。

然而,细细想来,根据印度官方披露的数字,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塔拉维贫民窟,单日新增病例却从未超100例;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每100万人中就有526人确诊,美国这一数值为4069、西班牙为5620、意大利则是3610。

也就是说,这个被视为"定时炸弹"的塔拉维,当前的情况并未如想象中悲观;难不成,这个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当真在上演"疫情奇迹"?

1.方式简单粗暴,印度首轮抗疫交出"高分答卷"

塔拉维贫民窟的面积仅有1.7平方公里,但却挤进了超100万个居民,人口密度达到6.6万人/平方公里,是孟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3万人)的一倍,而人口2130万的孟买则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五高城市。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自塔拉维的前议员玛累(Baburao Mane)曾透露,一个76平方米的棚屋内,平均有10-12人居住。

直接点来说,在塔拉维,保持社交距离基本就是天方夜谭。

在厕所使用方面,塔拉维有70%的居民使用公共厕所,平均500个人共用一个,每天早上厕所外都会排长队;另外,塔拉维大部分屋子都没有自来水,平均10户家庭共用一个水龙头,且每天仅供应3小时;塔拉维街头巷尾垃圾也随处可见,当地居民都习惯了随意咳嗽和吐痰

可以说,塔拉维具备了成为病毒温床的所有条件。

但为何的疫情没有如外界预测那般的暴发?这可能要归功于印度采取的"粗暴但却有效"的方式。3月24日,印度政府宣布全国将自25日开始实施禁足令,停止绝大多数经济活动,民众须保持社交距离并尽可能在家工作,以控制疫情蔓延。

上头的一声令下,印度警察实施起来也是相当"认真"。比如,一些违反了禁足令的民众会被巡警"处罚"当街做"蹲起"运动,甚至面对一些违规的民众,当地警察还会被动用棍棒,简单粗暴地驱赶他们回家;同时,印度政府还会出动无人机监控民众活动,防止他们出现违规聚集。

对于已经感染了新冠肺炎的贫民窟居民,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医学委员会就介绍,从4月11日开始,政府检测机构已派人进驻塔拉维,对民众进行检测;检测后被列为疑似病例的患者,会被统一安置在孟买南部一处由体育场馆改建的"方舱医院"。

不可否认,印度在第一轮抗疫中交出了"高分答卷",但目前要庆祝胜利还为时过早。

实际上,进入5月之后,印度日均新增确诊数已升至3000例以上。伴随着确诊数的攀升,印度国内检测能力也备受质疑——据悉,印度的人口目前已远远超过13亿,但已检测数仅为152万;虽说印当前的日检测能力已达到9.5万人次,但要确定其疫情的发展趋势,恐怕还需再观察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目前外界对印度疫情的认知都来源于官方数据,但舆论对官方披露的数据的真实性一直存疑。此前,一名孟买的医生曾告诉外媒,如果有尸体送到医院时,就算医院怀疑死者是因新冠肺炎去世,当地也不会对之进行检测,更加不会统计到死亡病例当中。

综合来讲,塔拉维贫民窟疫情虽未出现令人担忧的集中爆发,但当地、甚至是整个印度的疫情警报仍远远没到解除的时候。

2.疫情之下,印度经济"清零式崩盘",背后存在2大原因

贫民窟疫情尚未出现大规模暴发,这是印度防疫总体严格有效的力证;但如果从经济层面上出发,印度在"力保经济"方面,却似乎正在失败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众所周知,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均不能幸免;但相比之下,印度经济的"清零式崩盘"却让外界倍感意外。根据权威金融数据公司IHSMarkit公布的数据,4月印度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前一个月的49.3急降至5.4,成为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个位数数据,更是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中的最低数值。

基于这一数据,IHS Markit首席经济学家乔-海耶斯(Joe Hayes)就预测,到目前为止,疫情对印度造成的经济损害是"深刻和深远的","与GDP历史数据的比较表明,印度4月份经济将同比萎缩15%。"

印度经济已经呈现出"大出血"的状态,但令外界纳闷的是:印度疫情防控已稍见成效——作为全球第二大人口国,印度确诊人数在全球排名第12,即使是以严格停止绝大多数经济活动的防控政策作为理由,也很解释为何印度经济如今会掉至深坑。

要知道,4月份欧元区国家也处于疫情高峰期,多国也同样执行了不同程度的居家隔离措施,而欧元区4月服务业PMI也从前值的26.4下滑至12,虽说远低于此前市场预测的22.8,但比起印度的急速暴跌似乎要正常得多。那么,印度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

(1)"虚高"的经济增长

实际上,自2014年莫迪上任以来,印度国家统计局几次调整与经济产出有关的数据,每次都引发了各界巨大的争议,印度经济增长数据也随之被贴上"注水"标签。比如,印度政府此前就曾公开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从2014年至2018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7.4%、8.1%、7.1%、6.7%和7.3%。

但印度反对人士则认为,经济的高增长是莫迪政府2014年调整统计方法人工制造出来的,与实际经济增速不符。

印度的修改内容主要是:制造业月度指数强行绑定于同类商品,例如印度生产了一辆国产车,但却强行与市场上的奥迪车等价;金融领域,修订后的统计方式是计算银行和保险两个行业的数据,并增加了已经进入股票交易和券商的资金数据;消费方面,印度国内旺盛的金银饰品消费,不仅被算作是消费部分的数据,同时还把买入的金银部分算作储蓄,实现了"一菜两吃"。

印度的经济数据也同样引起了外国媒体的猜测。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在去年5月份报道称,尽管印度经济数据表现优异,但实际情况却是该国经济增速、居民收入增速均在放缓,失业率也在上升;因此,有理由怀疑印度经济数据的真实性,或者是提前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领先投资银行高盛也曾表示,印度2019年第一季度经济的整体增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无法解释的"误差",它占了GDP中的4%;法国兴业银行也称,印度之所以经济快速增长,最大的"推手"就是误差。

"纸面上的繁荣"让印度连续5年接下了"经济增长神话"的美称,但回归到当前的情况——疫情暴发后,印度经济大规模停摆,虚高部分放大了落差,数据泡沫的真相也开始浮出水面。

(2)过度依赖外包型服务业

在本轮全球化浪潮中,印度优先选择发展服务业,加之其有曾被英国殖民的历史,英语这一官方语言也让印度的外向型服务业具备更好的劳动力基础;可以说,服务业算是印度发展的"第一桶金"。

举个具体例子,早在1980年,印度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就占据了GDP的40.32%;相比之下,中国直到2000年的服务业才达到GDP的39.79%。也就是说,在服务业的发展起点上,印度远远比中国领先了20年。更近一点,印度科学学院所在的班加罗尔,也在早在本世纪初就成了全球软件外包业的中心,华丽转型为印度的"硅谷"。

尽管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可以归结为"投入小、见效快",但这一产业也存在着短板——对外服务的产能对印度国内经济的拉动非常有限;再加上,印度十分依赖于外包型服务业,这也会导致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变得更加弱势。

也正是在这样的弊端之下,印度经济4月份"清零式崩盘",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不是因为印度封城,而是因为欧美封城";毕竟,失去外部需求的印度经济,也加速暴露其"贫血"本色——国内市场虚弱、基础建设水平低下等等。

3.经济"增长神话"破灭,印度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

高速发展的经济如今已被撕下假面具,其发展短板也正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不断暴露,为了防止陷入更大的危机当中,印度会将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自我拯救?

毫无疑问,哪里出现短板就补齐哪里——此前印度过度依赖外包型服务业,那现在就开始"自力更生"。5月12日晚间,印度政府发表电视讲话称,该国将推出总额为20万亿印度卢比(约合1.88万亿人民币)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这一数值相当于该国GDP的10%。

印度政府对这一刺激计划的期待值非常高,其称疫情改变了全球产业的格局,印度应该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自力更生则是印度最好的出路,而印度自力更生的五大支柱分别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技术驱动的系统、人口红利以及市场需求。

很显然,从依靠外部力量到注重国内市场,疫情已经给印度上了一课——而这也是莫迪的原话。

类似"自力更生"的口号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出了。2014年,刚上任的莫迪就提出了"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希望能够增加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但根本没有带来显著变化。制造业在GDP中占据的份额实际上反而下降了。

那么,此次的"自力更生"对印度来说有多难?

据悉,莫迪最近一直在与官员们磋商,制定印度吸引制造业投资的战略,渴望吸引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公司,发扬"印度制造"。

但对于印度而言,融入全球供应链的限制性因素在于,该国许多产业的原材料或关键部件都需要进口,比如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的组件、太阳能发电组件、医疗设备、原料药、染料等;其次,由于印度此前已在制造业等领域落下,该国目前还面临电力等投入性成本和物流成本的问题。

更加重要的是,印度当地民众对于"自力更生"的认可度又有多高呢?疫情当前,印度严格的封锁措施导致了数百万农民工失去生计,无奈的他们只能徒步行走几百公里回家,甚至有人在回家途中被火车碾压死亡;而这暴露出来的其实也是印度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弱势阶层的事实。

公共卫生支出太少、贫民窟问题,以及农民工的生计,是伴随着疫情一同暴露出来的巨大;可眼下,民众士气低落,莫迪却仅仅只是搬出20万亿卢比的"空头支票",鼓励民众自力更生,却不谈具体的落实办法。

如今,印度疫情尚未稳定,印国内又将继续延长封锁期,民众已然伤痕累累,而莫迪所提出的20万亿计划,其能否带来多大的经济效果或许已经不重要了,能否抚慰民众或许才是这一"刺激计划"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