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把三峡大坝加高10米,截留更多的洪水?
今年,南方地区多地遭遇特大降雨,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等受灾严重。而每次长江流域发生洪水时,人们就会指责三峡大坝防洪不利,认为三峡大坝没有发挥出防洪功能,还有人问为什么不把三峡大坝加高10米,截留更多的洪水。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慢慢来分析。
三峡大坝的高度
三峡大坝有两个高度,一个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三峡大坝高185米,其实185米并不是三峡大坝的实际高度,而是以长江吴淞口高度为参照的高度;从水下地基到坝顶的实际高度只有181米。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将三峡大坝的高度统称为常用的185米。
之所以修建到185米,是综合多种因素考虑的结果。
当初工程师们在设计三峡大坝工程时,提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是低坝,高160米,正常蓄水位是150米。优点是水库的面积小,当地移民少,投入经济较少,但缺点是防洪效果不好,且对通航条件提高不大。
第二种方案是高坝,坝高超过200米,其中正常蓄水位达到200米。优点是蓄洪量大,发电量多,能够提高通航条件。但缺点也很明显,投资十分巨大,需要移民数量多,水库淹没的面积也较多。
第三种方案是中坝,坝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优点以及缺点介于两者之间。
我国综合了各种方案,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第三种方案中坝,该方案既能够保证发电量,通航等,又能够最大可能的拦洪、蓄洪。而且投入的经济、移民数量均在我国可承受范围之内。
之所以没有修建更高的大坝,是因为当初我们在修建185米的三峡大坝时,将三峡水库周围的120人进行了移民,而这120万人涉及到的安置费,就业等问题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虽然高坝发电量大,有利于通航,但高坝可能会移民更多的人,占用更多的土地,耗资过大,而修建三峡大坝时我国经济还没有腾飞,所以将三峡大坝修建到200米的高度,对当时的我国而言非常吃力,因此排除了。
三峡大坝的防洪功能
虽然很多人认为三峡大坝并没有发挥出防洪水平,比如:今年长江下游地区仍旧有多地发生洪涝灾害。但实际上,如果不是有三峡大坝,那么今年洪灾的影响范围将会更大,损失将会更严重。
长江最近这些年遭遇的超大洪水,要数1998年大洪水,在宜昌站测得最高洪峰值约6.4万立方米/秒,而今年三峡大坝的“1号洪水”的洪峰达到了5.3万立方米/秒,但是为了保证下游安全,三峡水库将出库水量调整到3.5万立方米每秒,多余的洪水全部拦截在水库中,削减了流向下游的洪水。
随后几天,随着长江下游地区降雨量增加,三峡水库又减少了出库水量,出库水量控制在了1.9万立方米每秒。截止到12日,三峡水库从月初共拦截洪水约30亿立方米,相当于210个西湖的水量。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峡大坝,那么长江下游地区受灾将会更严重,损失将会更大,伤亡率将会更高。
长江下游为什么会有洪灾?
长江下游之所以会有洪灾的发生,其实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结果。
首先,长江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一旦离开河道,将会向周围地势较低的地方流淌,淹没周围大多数地区。
在过去,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作用就像是水库一样吞吐洪水,保证了洪水不会肆意流淌。
但随着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增多,人们开始将周围的湖泊改造成了农田,还有一些地区围湖造田,使得一些小型湖泊直接消失,大型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虽然长江下游有许多水库,但是这些水库和天然湖泊相比面积有限,能够容纳的湖水有限。
在常规年份,人们侵占湖泊土地的副作用并不会凸显出来,然而一旦当年降雨量较多,长江下游地区将会因为缺乏湖泊的吞吐而导致洪水四溢。比如:近日监控显示,鄱阳湖水域面积达到了4403平方公里,同期水域面积只有3510平方公里,今年鄱阳湖面积为10年来最大,而这多出来的水域面积,就是淹没了周围的农田和房舍。
今年因为当地降雨量较多,河流无法及时将河水排泄出去而引发的洪涝灾害。想要彻底消灭长江下游的洪灾,还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当地的排水系统,以及我们正在做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湖泊面积,以便应对未来之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