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世界上最赔本的战争:鏖战8年伤亡上百万,却迎来数百亿美元债务

由 老巧云 发布于 综合

两伊战争爆发于1980年9月22日,是一场持续了8年的战争,可谓旷日持久。这次战争给伊拉克和伊朗两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据统计,伊拉克损失军队达18万人,而伊朗达到惊人的35万;除却军队折损外,两国无辜平民伤亡达60万。不仅如此,两国经济受到了重挫,战后债务分别达到800亿美元和450亿美元。它们都处于中东,亚洲的西部,为何刀兵相见,进而引发这场人间浩劫呢?

领土与宗教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当时开战之时两国的国情。

1980年,在伊拉克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的萨达姆掌权。他是在一年前掌权的,这对于伊拉克来讲,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之前,伊拉克在中东名不见经传,而萨达姆的上台使这一切发生了巨变,一度成为“中东雄狮”。

对于国家富强、百姓富裕的渴望,让萨达姆在军事扩张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随着石油经济的发展,伊拉克的领土特点越来越成为一个阻碍因素。从地形来看,伊拉克与波斯湾全靠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汇流而成的阿拉伯河贯通,所有的石油要通过这条河流到达波斯湾,然后才能卖到世界各地。

而在伊朗一方,此时刚刚完成一场清洗运动,宗教领袖霍梅尼,是伊斯兰叫什叶派。国家刚刚进行伊斯兰革命,政权并不稳固,而偏偏在此时占领了波斯湾海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等岛屿,以达到牵制伊拉克的目的。

两国在领土上的争端是造成这一战争的直接原因。

本质上,却是宗教内部逊尼派和什叶派的较量。作为什叶派代表的霍梅尼素有抱负,一心要恢复阿拉伯范围内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义,对萨达姆及他领导的政权极其不满;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萨达姆自然也不是吃素的。

有诱导因素,相互又看不惯,于是这场战争爆发了。

战争过程

在时间选择上,萨达姆定在9月22日是有原因的,他的一个判断建立在伊朗政权刚刚交替,国内缺少防备基础之上的。

时机稍纵即逝,此时是发动进攻的绝佳时机。于是萨达姆单方面宣布废除两国在5年前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定》,率领大军,发动对伊朗的袭击。

于此这场战争进入了第一阶段。果然伊朗在进攻的那天,伊朗还未察觉,伊拉克军队在阿拉伯河下游地区势如破竹,并且占领了伊朗很多城镇。

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1982年2月。然而相较之于伊拉克,伊朗还是能够进行一番较量的。在2月,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伊朗在霍梅尼的带领下,重整旗鼓,展开了反攻,一度打得伊拉克满地找牙,在同年6月10日,萨达姆竟然认起怂来,拿着先前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定》请求谈判。

让萨达姆没想到的是,伊朗并不吃他这一套,认怂换来的并不是妥协,而是挨打。也难怪,毕竟伊朗也不是好欺负的,打起仗来越战越勇,誓死要出口恶气,灭灭萨达姆的威风。他们甚至攻入了伊拉克境内,萨达姆被迫展开防御。于是,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死伤无数。

两国打仗,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特别是对于石油价格的影响。在1987年,联合国终于坐不住了,在7月20日一致通过决议伊拉克和伊朗必须立即停火。

此时战争终于要迎来尾声。因为此时战场已经移到了伊拉克境内,生死存亡时刻,萨达姆死战还是挽回了一些失地。侥幸心理让两个国家迷失了自己,都感觉能够将对方一拳放倒打在地上,在联合国决议面前,依然打得不可开交。

事实证明,他们都是半瓶子醋,都没有那个实力,在一年后,伊拉克和伊朗分别于1988年7月18日和23日宣布接受联合国所做出的裁决,而最终战斗的停止却在一个月后的8月20日。

结语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可以看出以霍梅尼和萨达姆的欲望和野心,他们如意算盘打得不错,但是最终结局却让两人非常失望:停战后,两国的国界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却反而背上了巨额的外债。

特别是作为刚刚崛起的伊拉克,这一战争结局让萨达姆更为恼火,转而在一年后拿旁边小国科威特出气,不过碰到了更大的钉子:美国。他没想到科威特背后有头号大国美国撑腰,在变富强的道路上,萨达姆一搓再挫,真是天不遂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