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明亮照苗乡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驱车从工作岗位赶回家。才进村头,遇见迎面走来的母亲。
“我载你回家?”我问母亲。“不用不用,我在外面多转一会儿,晚点再回去。一路全是路灯,路好走!”简单的几句对话后,母亲就走开了。路灯明亮,她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
母亲以前是不太爱走动的,田间地头的辛苦劳作以及房前屋后的各种琐事已经消耗了她大部分精力。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生活总是辛苦又单调。
我小时候,母亲总在夜晚的煤油灯下绣花。她是苗家姑娘,绣活儿做得好。小时候我和弟弟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母亲点着煤油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其实从我有记忆开始,家里已经通了电,但对于当时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来说,电费算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加上经常停电,导致煤油灯依然是家里不可缺少的物件。
那时,村里的夜晚总是黑漆漆的,看不清道路和房屋。要是碰到哪家晚上有点事,有条件的人家会带上一支老式手电筒前往。更多人会带一摞摞稻草,点燃后用来照明,一摞稻草燃完燃另一摞。碰上下雨天,村路泥泞打滑,摔上一两跤是常有的事。
如今村里房屋盖得好、道路修得平、路灯装得亮,各家各户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保障,你追我赶,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奋斗。
村里亮起来的不仅仅是夜晚的灯光,更是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告别了“通信全靠吼,交通全靠走”的时代,水电能够稳定供应,很多人家装上了宽带,孩子们不仅可以在明亮的房间里学习,还可以上网课。夜晚出行不再担心,太阳能路灯“储存”白天的阳光,照亮回家的路。村里通过发展产业、流转土地等方式,配合现代化科技手段,让农户不断增收。辛劳的日子少了,享受生活的时间多了,绣花成了母亲的业余爱好,而不再是为了添补衣物。
生活从煤油微光变成了“火树银花”,前路一片光明。
从思绪中回过神来,我已经到了家门口,父亲正在二楼的客厅怡然地看着电视节目。我叫了两声,父亲把头探出窗外,用手中的遥控器帮我开了一楼的卷帘门,门的响声开启了走廊的声控灯,小院被照得亮堂堂的。灯光洒在老木柜上,一盏落满灰尘的煤油灯安静地躺在上面。它仿佛在注视着明亮的屋子,注视着小村庄在“火树银花”中迈入小康。
(作者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平镇路乐村大学生村官)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