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航母,潜艇也能搭载舰载机,多国都曾打造这种特殊武器
所有好战的国家都有着搭载水上飞机和飞艇的母舰,日本人将这种做法发挥 到了极致,他们建造了2艘航速极快(高达30节)的水上飞机母舰——“千岁” 号和“千代田”号,每艘均可搭载24架水上飞机,使用4台弹射器进行投射,7台 升降机进行回收。其中,6台升降机配置在舰体中部,1台配置在舰尾位置。排水 量仅有11000吨,这是因为采用了蒸汽和柴油混合动力,从而节省了重量,延长 了续航里程。
上述两艘日舰先是被改装成袖珍潜艇母舰,后来又被改装成飞机母舰。这 是因为在战争期间,水上飞机除了执行海上侦察探测和引导海军舰炮火力攻击之 外,其他方面的作战价值非常低,在进行海上收放时操作难度极大,与航空母舰 舰载机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 曾经有3个国家的海军尝试发展可搭载飞机作战的潜艇。其中,英国人改进了M2型潜艇,也就是所谓的“海盗潜艇”,他们把潜艇上原有的12英寸口径火 炮拆除之后,设置了一个可以容纳“佩特”微型水上飞机的小型机库。在水面航 行状态下,机库门能够打开。甲板边缘设置了一圈防护围栏,水上飞机起飞时采 用火箭推进,降落时先是落在水面,而后再使用起重机提升到甲板上。
法国人的 潜艇“苏尔古夫”号也是一艘“海盗潜艇”,但这艘潜艇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在加勒比海沉没。 只有日本人坚持不懈地发展可以搭载飞机的潜艇,有些潜艇甚至能够搭载 2架飞机,即便如此,它们在吨位和规模上仍然过小,无法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 武器装备。1944年10月,日本人曾计划出动3艘该类潜艇搭载飞机攻击巴拿马运 河,但最终未能成行。
事实上,问题并不在于计划本身,而是在于没有一架其所 搭载的飞机能够携带足够强大的炸弹、鱼雷或深水炸弹,通过击沉海上航行的船 只达到封锁海峡的目的。对于日本人而言,在完成了偷袭珍珠港的任务后,就应 当把封锁巴拿马运河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潜艇攻击、突击队攻击或者封锁船攻击 等手段,切断美国人这一条进出太平洋的重要战略通道。 事实上,日本人的载机潜艇仅仅实施了2次攻击行动,分别发生在1942年9月 9日和29日,它们用炸弹攻击了美国本土,我们接下来将谈到这些事件。
为了克服航空母舰的短缺,护航航空母舰应运而生。1941年6月20日,第一 艘护航航空母舰“长岛”号编入美国海军的战斗行列,但是,人们最初却将其视 为一艘辅助型航母。紧接着,英国皇家海军“大胆”号也于同年6月20日服役。 这两艘舰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美国人的护航航母上配 备有机库。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飞行甲板严重短缺的问题就已经引起普遍关注。
于是,在1940年,时任英国海军部航空器材局局长的M.S.斯莱特利海军上校(后升迁海 军少将)对此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均涉及如何利用商船的考虑。方案一是在商船上面直接铺设一条飞行甲板,方案二是在商船上加装飞机弹射器。方案一的缺 陷在于商船的吨位太小和速度太慢,无法满足飞行需求,只能用来搭载执行反潜 任务的“剑鱼”飞机。
方案二的瓶颈在于弹射器飞行的代价高昂难以承受,舰载 飞机在完成对敌轰炸机和海上侦察机的攻击任务后,没有母舰可以降落。 将上述两种方案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一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手段,那就 是护航航空母舰方案。斯莱特利所构想的这种护航航母,说白了就是商船航空母 舰。用来作为平台的有两种商船:一类是油船,可以搭载3架“剑鱼”飞机;第 二类是谷物船,可以搭载4架“剑鱼”飞机。
另外,谷物船的船尾货船可以改装 成为一个机库,如果将机翼折叠起来,可以容纳全部4架飞机,使其得到一定程 度的防护。 谷物船的飞行甲板比较短,通常在413~424英尺之间,远不及油船的460英 尺。但是,由于油船搭载的飞机只能停放在甲板上,浪费了一些甲板长度,缩 短了起飞跑道的距离,这样一来,它所多出的甲板长度的优势就大打折扣了。
不过,上述两类商船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宽度却都是62英尺。同时,这些航母都配 置有机库,确保维修工作能够安全有序高效地进行。 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下,35艘商船通过加装弹射器等做法,被迅速改装成 为弹射式飞机母舰,它们悬挂的仍然是英国商船旗,运载的仍然是原来运载的货 物。不过,这些商船飞机母舰所搭载的飞机往往来自英国皇家空军,而不是人们 习惯认为的皇家海军。事实上,英国皇家海军也曾建立了一支舰队航空兵队伍, 却不愿将其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派遣到此类船只上,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人力资 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