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中国土猪有个宝,欧美争夺的战略物资,洋猪泛滥后,土猪正在消失

由 长孙秀芬 发布于 综合

根据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农历的2019年是己亥年,也是猪年,猪是十二生肖之一,在中国古代,猪是社会经济领域重要的物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都可以看到“猪”。
在近现代社会,中国的土猪还是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中国的土猪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二战期间,猪的战略价值甚至还超过了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详细说一说中国的土猪。

“猪”是一个象形字,最初写作“豕”,汉字的“家”即是宝盖头下面一个“猪”,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家”这个词汇了,说明,中国人在先秦时期就认为“无猪不成家”,一个家庭必须要养一头猪,才算一个家,汉武帝最初的名字叫刘彘,彘就是猪,汉武帝被立为太子以后,才改名为刘彻。
我们现在常说的“土豪”一词,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宋书》记载:“叔宝者,杜坦之子,既土豪乡望,内外诸军事并专之。”“土豪”的“豪”其实是豪猪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认为“豪,豕,鬣如笔管者,出南郡。”豪指的是身上长有毛刺的猪,即豪猪,因为豪猪身上长了刺,所以难以接近。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地方上有一些富户、豪门,依靠宗族、郡望、部曲,势力强大,朝廷难以摆平,故而用“土豪”来称呼他们。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小农经济可以用“男耕女织”来进行形象的概况,老百姓除了“耕织”,还要饲养一些家禽和牲畜,来获取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中原地区传统的畜牧业,以养猪和养鸡为主,而较少饲养牛、马、羊。中原地区的农民为何对猪和鸡情有独钟呢?猪和鸡都是可以圈养的,而且还是杂食性的动物,可以处理种植业的部分废料,如谷物的壳、农作物的秸秆等等,家庭日常生活剩余的饭菜、农家废料也可以饲养鸡和猪,而养殖牛、马、羊则需要一定面积的草场作支撑,牛、马、羊都是草食性动物,食物的来源单一,种植业区大部分的土地都被开发为了农田,没有草场来饲养牛、马、羊,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的农民来说,养猪、养鸡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这一最好的选择,在现代农业社会,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农民饲养土猪,是可以挣到钱的,土猪是杂食性动物,农家有大量的谷壳、秸秆,亦有剩余的饭菜来饲养猪,猪可以处理农家废料,当谷壳、秸秆不足时,农民还可以采集部分野生植物的根茎来喂猪,因此,即使是一头土猪圈养一年多,对于农民来说,也不会亏本,因为猪的食物来源比较广泛,而且猪身上的膘是自然形成的,所以,土猪的肉非常的美味,也很“绿色”。
但是,到了现代农业社会,养猪业都是工厂化经营了,养猪场里的猪是用饲料养大的,这些饲料都是谷物制作而成的,而不是用农家废料和野生植物的根茎制作的,用谷物饲养猪,就必须要考虑到成本问题,养猪场为了追求猪能够早日出栏,想尽一切办法,让猪快速长大,在人工催促之下,猪的食物来源非常单一,生活环境也比较“槽糕”,当这些猪的猪肉走上餐桌以后,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再也没有土猪肉原来的味道了。另外,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养殖场普遍不养土猪,过年的时候,想买一点土猪肉是非常困难的,土猪肉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为什么养殖场不养土猪呢?中国的土猪,品种大概有60多种,各地都有本地猪,但是,土猪普遍饲养周期长,少则一年,多则一年有余,才能出栏。养殖场规模化养猪,靠的是饲料,而不是农家废料,饲料是买来的,是有成本的,猪圈养一天,就要消耗一天的食物,如果猪的生长周期特别长,养猪场是没有多少经济效益的,养猪场的猪一般要在六个月左右就要宰杀,很显然,养土猪是不合适的,而且要亏本,而从国外引起的洋猪,生长周期短,产肉效率高,因此,像美国的杜洛克猪、约克夏猪、长白猪普遍受到养殖场的欢迎。因为洋猪泛滥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吃到的猪肉其实一般都是洋猪,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猪肉吃不出小时候的香味,感觉现在的猪肉“变味”了的原因。

养殖场养土猪觉得不划算,中国的农村现在也不怎么养土猪了,为什么农民也不爱养土猪呢?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的推进,大部分的农民现在已经在城市里工作了,一年当中只有很少的时间在家务农,并且农作物也追求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家没有谷壳、秸秆以及其它的废料提供给土猪,对于农民来说,养土猪也需要买饲料,饲养成本非常高,另外,他们也没有时间养猪,进城务工期间,农作物可以在地里自然生长,但是家禽和家畜没人看管,如何饲养?现在的农村,只有常年在家的农民,才会选择养土猪,非常有限的土猪养殖量,无法满足市场上的需求,因此,春节期间,土猪肉基本上是供不应求,而平时想要吃土猪肉,更是难上加难。
杜洛克猪、约克夏猪、长白猪等“洋猪”的泛滥,不仅压缩了中国土猪的饲养量,而且,中国土猪的品质还受到洋猪的影响,为了提高土猪的产肉量,不少养殖企业选择将洋猪与土猪进行杂交,杂交之后的土猪,产肉量是提高了,但是,让土猪变得不纯了,如果我们不及时保存各地土猪的基因,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许纯种的土猪会变成珍稀动物,甚至慢慢消失,这将是世界家猪养殖业的一大损失。

中国土猪产肉量低,生长周期长,难道就一无是处吗?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土猪还是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曾向欧美国家出口大量的猪鬃和桐油,在抗日战争时期,猪鬃和桐油的出口,是中国获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猪鬃和桐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欧美国家为什么需要中国的猪鬃和桐油呢?猪鬃和桐油在中国的农村,曾经是家喻户晓的两件东西,但是,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已经不认识猪鬃和桐油了。
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桐油,桐油是油桐树的种子制作的油,桐油不可食用,但是,却可以当做油漆使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木结构建筑,将木头刷一层桐油,能有效的防腐,相当于镀了一层保护膜。到了近现代社会,在一些机械产品上刷一层桐油,可以起到防锈的作用,军舰、大炮、枪支都可以刷桐油,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桐油是战略物资。
猪鬃是猪的鬃毛,以猪脖颈上的毛质量最佳,在现代石油化工产品普及之前,猪鬃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猪脖颈上的毛,弹性和韧性俱佳,而且耐磨,用猪鬃做的刷子,可以专门来清理军械产品,还可以给军械产品上油漆,军舰、飞机上的油漆,都可以用猪鬃做的毛刷来喷漆,这在当时是任何化工材料,无法替代的,世界各地都有猪,但是,以中国土猪身上的鬃毛质量最佳,中国生产的猪鬃占世界猪鬃贸易量的75?上,而这些猪鬃都是中国的农民从土猪身上一点一点收集来的,动物身上的毛一般都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在土猪换毛的季节,从土猪身上拔鬃毛,并不会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反而有利于猪的生长,因此,在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农民养土猪,不仅可以卖猪肉,还可以卖猪鬃。
清朝咸丰年间,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的广东游历,见到当地的猪鬃十分丰富,而且质量也好,于是,就从中国收购了大量的猪鬃,运到欧洲去销售,欧洲人将猪鬃制作成毛刷,用中国生产的猪鬃制成的毛刷,油亮、富有弹性,耐磨,从此以后,中国生产的猪鬃在欧美国家迅速走红。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中国的农业大受影响,再加上交通断绝,世界市场上的猪鬃供应量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现象,军舰、坦克、枪支等军工产品若没有好的油漆,使用之后,零部件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整个战争机器都会受到影响,军队战斗力也会下降,因此,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法国等国都争夺中国的猪鬃。当然,随着德、日关系的强化,中国后来没有再向德国出口猪鬃了,向美、苏、英等同盟国出口的猪鬃,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额,在整个二战期间,猪鬃是美、苏、英三国的重要战略物资。
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人工合成的材料,逐渐取代了猪鬃,于是,猪鬃的贸易量就慢慢下降了,不过,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毛刷的毛是用猪鬃制成的,中国仍然向欧美各国出口大量的猪鬃。
中国土猪身上曾经有一个宝,是欧美各国争抢的战略物资,这一战略物资就是猪鬃,相信,土猪身上不仅有猪鬃这一个宝,也许,未来,人们还会发现土猪的价值,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土猪。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更加注重绿色、健康的猪肉产品,相信,用传统方法饲养的土猪,未来也会逐渐在家猪养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土猪肉会变成一种高档的猪肉,这样一来,土猪养殖就有利润了,有了经济效益以后,土猪养殖业自然而然会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