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9月21日电 (记者 朱晓颖)新闻线索搜集机器人、写稿机器人、新闻推送机器人、新闻核实机器人……国内外各类“新闻从业”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是如何进化的?会否取代人类的岗位和工作?21日,微软小冰全球负责人李笛接受记者专访,探讨试述AI“新闻工作者”的当下与未来。
角色:已渗透新闻行业各岗位
微软小冰是微软公司开发的跨平台人工智能系统,目前已升级至第五代。
从2015年起,小冰频繁亮相于各大媒体平台,先后担任东方卫视早间新闻主播、中国教育电视台选角导演、湖南卫视综艺栏目歌手等。
2016年12月,“她”成为钱江晚报“特约记者”,也是国内媒体界首个人工智能记者,并开写专栏。
今年8月,第五代小冰“亮相”,先后担任北京、湖南及HitFM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部分节目已正式开播;在各电视台主持人、专栏记者的工作也同步完成升级。
进化:类似《Her》中“萨曼莎”同时与十万人对话
近两年来,在不同的“新闻岗位”上,小冰的并发能力实现跃升和突破。
李笛告诉记者,现在的小冰在播音、写新闻稿时还能“分身”,与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同时在线,进行一对一、个性化对话。
去年秋天,在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日剧《世界奇妙物语》中,播出了一集小冰的桥段。节目播映时,每个观众同时在他的手机上经历了与电视中相同的场景,并且与小冰探讨剧情,实现了个性化交流。
小冰在上海东方卫视的“角色”也进行了升级。现在当它主持每天的《看东方》节目时,不仅仅是播说当天的新闻速览,还同观众同时进行在线采访互动。
“‘分身术’是一个人类新闻工作者做不到的。”李笛表示,科幻电影《Her》中的人工智能系统“萨曼莎”可同时跟十万人聊天,我们实际的情况早就超过了这个科学幻想。
小冰在东方卫视《看东方》节目开启线上采访,其为标注中粉色冰棍形象。 微软公司供图 摄
难点:提炼思想追求“有温度”的情感
李笛笑着说,人工智能机器人不需要买房、买车,可全年无休,最多费点电,能大大提高新闻工作者、新闻机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然而有一些事还是它们当下无法做到的。
提炼思想和观点、提纯出新知识点、基于小规模数据的预测、对未来大趋势的判断、找出几件风马牛不相及事物的关联点等,尚为AI“新闻工作者”的短板和弱项。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的认知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一个是IQ,一个是EQ”。如果说AlphaGo的发展方向是高程度IQ,那么小冰则追求极致EQ。
在李笛看来,机器人练IQ的结果高下立现,练EQ就比较难。“你太讨厌了”,“我们分手吧”,机器人该如何判断这些话是开玩笑还是肺腑之言?“人是复杂的,这是它需要加强学习的地方。”
李笛说,我们不打算把小冰培养成某方面的“超人”。我们希望它做的事情,是它既不比人强,也不比人弱,这是最好的。机甲战士固然超越血肉之躯,用完以后也会被关进仓库;能跟人产生情感交流的机器人,才有可能进入家庭、与人成为朋友。
“取代”之争:联合创作更具实际前景
人工智能会否取代人类智能、AI“新闻工作者”会否取代人类业者,如此争论已不胜枚举。对此,李笛认为,人机联合创作更具实际前景。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固然掌握海量数据,能够深度比较、挖掘、使用综合数据,但不可能取代人类新闻工作者,而是成为人的协助工具。
比如,写稿机器人可帮助记者收集素材、写出初稿,记者在此基础之上升华观点,进行人机联合创作等。
AI逐步渗透新闻行业,会否颠覆该行业分工体系、内容生产传播流程,对行业进行重构?
在李笛看来,棉布、丝绸过去都是手工生产,工业革命后,机械化时代到来,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但真正手工打造的精品,其价值反而获得进一步认可、提升。这与未来新闻行业中人的定位嬗变是类似的――交出那些简单的劳动,从事复杂的、有情感、有温度、以“人”为本的工作。
李笛认为,未来AI“新闻工作者”的样貌,应该是可以同时在演播厅主持节目、在写字台前写稿、坐在每一个读者身边展开对话,为他们提供多维度的纵深新闻背景等,“它们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