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乡愁(2)——博山镇上庄村
博山区博山镇上庄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南部山区,鲁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侧,全村总面积884亩,1020口人,村民世代以种植粮食、林果为生。
村里苹果年收获600万斤,鲜桃年收获600万斤。但是,上庄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村庄道路狭窄,博山城区很少知道上庄村,苹果、鲜桃销售年年滞销,果农看着丰收的苹果、鲜桃销售不出去,非常焦急。
上庄的苹果、鲜桃,因其地处淄河上游,市级水资源重点保护地,海拔高,光照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钾元素,果树用山泉水浇灌,果实皮薄汁多,口感好,水分足,营养丰富。
用了10年的索尼A77,全景拍还是很给力的。爬了两座山,也没有找到一个最佳位置拍村子的全貌,
如果只是以淄河支流为界,上庄老村很像一只展翅翱翔的老鹰,又像一只飞起来的凤凰。航拍,是不是很出这个效果呢。
拍完村碑,走到河里,拍到了这个:“水利工程,胜利完成”日期分辨不清了。有谁知道日期啊!
小河里依然有水,上庄村也是被小河分割成了两块。河水里有成群的小鱼。水因有鱼而显得更加灵动。
因为是坐早班5:50的公交车来的,所以6:56拍的这张照片。村里人刚好开车出村。今天是24节气中的夏至,又恰好赶上日环食。日出:4:48,日落19:30
依村里的桥为界,这是小桥下边的风景。
这是小桥上边的风景。平静的河水,可能是山里的原因,草上的露水很大。
放在桥边的破损的石槽,当初不知道用来喂牛还是喂猪,可惜破损了一块。
先从小河的左边开始走吧,靠近河的一边的村路,都架设了护栏。有时候
有时候,本能的拿起相机,本能的摁下快门,只是感觉,有一种感动值得我去记录。我本义是好的,绝对没有一点杂念。我拍过很多的老人,都是很小心的问老人家。如果不同意,我是从不去拍的。
祝福这家店的主人,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其实,自己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对于这样的街道,我是从内心深处去喜欢,用心去走。因为走在这样的街道,心会出奇的平静。
从路边留下的出口,拐进河道。我不知道河里的这种植物叫什么。
这一段河道的堤坝进行了整修,不知道什么时候修建的?如果是在去年的利奇马之前,经受住那个洪水的冲刷,那这个工程无与伦比的坚固!!
老碾,可以说,一代人的记忆。我老家没有,只有石磨。
喜欢街道上上空东拉西扯的电线,感觉,这样特有人情味,才有古村的那种的烟火气。我知道,这样的东拉西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可是,又从骨子里接受这种。
有时候,走进这样的村子,很想静静地走进大门,和这家的主人聊天,没有距离感,有的是那种亲和力。可我又没有勇气走进去。
走过好多的古村,都把村里的石板路铺成了水泥路,我赞成把路修的平坦。但同时,也把几代人走过的石板路给扼杀了。我在努力寻找,再也找不到的石板路。那种走路磨得精光的青石板路,现在的古村,找不到了。
有爱的窗户。
退出历史舞台的石磨
原来这种土坯麦秸房子,可以说,冬暖夏凉,每过几年,就要返修一次屋顶的麦秸,所以,每年割麦子时候,在场院里要创麦子,把麦穗创齐,割掉,把麦秸留下来返修屋顶用。有时候得攒2-3年,才可以返修。
现在,麦秸的屋顶也已经没有了。不过,草屋的那个记忆,估计也会慢慢消失的。也就只存在于我们70后这代人心中了。
这种红砖修建的院墙,基本是在85年以后的。
太阳能热水器,并不是木板门的这家的。木板门是锁着的。
走进上庄村,就被浓浓的艾蒿香味包围,基本家家在撸艾蒿的叶子。这是撸净了叶子的艾蒿杆子。问过村民,他们说:用来卖钱,老百姓哪里挣钱?苹果、甜桃又不值钱。
记得小时候,家家都有一盘石磨,我家有两盘。上面一个眼的叫水磨,两个眼的叫旱磨。水磨可以用来磨煎饼糊糊,旱磨只能用来磨面粉。
这样的土坯,有的地方是把土缠上麦浪、杂草和成泥巴,盛到一个方形的模子里,上面抹平。提起模子,晒干,做成土坯。还有一种是把湿润的土盛到模子里,用夯打实,拆开模子,可以直接把土坯搬走。
干净的街道。七上的
墙上的标语还在: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
这样的大门,基本是在85年最常见的农村大门样式,当时,这样的大门还是很了不起的。
寂静的小胡同。
漂亮的大门,院里栽种了很多的花草。铝合金门窗、空调。
主人用的暖壶,这个,应该成为古董了。
又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这个有体育设施的地方,遇到的两位老人家。可惜两位老人家给我打手势,说自己的耳朵听不见。谢过两位老人家离开。
曲径通幽
从小河的拦水坝过去,转到小河北边的村子。小河下游的景色。
村子里的配电室。
小河边的屋子都用白色涂料进行了粉刷。
精致的大门,光荣人家,我知道,家里有军人,门口就有这样的牌子!向这家人致敬!!
从大门外看进去,院子里晾晒着洗过的衣服。门口依然有“光荣人家”的牌子。
老人正在晾晒撸下来的艾蒿叶子。早上的阳光照在老人身上,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老人家的狗狗一直对我不紧不慢的叫。
碾盘还在。
村子里很多这样的土坯房。
原来这样的大缸,有的是用来盛水,有的是用来盛粮食。施行责任制以后,这样的大缸家家基本好几个。有的盛玉米,有的盛小麦,或者五谷杂粮啥的。
太阳刚好从屋尖走过。
走进上庄村,虽然春节已经过去快半年了,家家户户的大门过年贴的春联还是非常新鲜。
从村子的高处俯瞰小村。
单独的一间土坯房。
高端大气的大门,洗衣机正在嗡嗡的洗着衣服。左边挂着两个牌子。
小小的菜园:芸豆、黄瓜、豆角、中间的不知道种的什么,还没有出来。
家家户户都在撸艾蒿叶子。到处充满着艾蒿独特的香气。
当初修建这样的大堰很需要人力物力的。
近处的小栅栏扎的很精致,远处的两位大哥正在探讨他们家的苹果树生虫的事,挑水桶的大哥正在教另一位如何防治。
窄窄的小胡同,胡同的地面已长出了青苔。
就这样漫无目标的在村里游荡,看到不错的景点,随手摁下快门。只有走进这样的村子,心情会出奇的平静。也会感觉自己整个融进了村子,是村中的一员。
每家的大门各有不同,有一点非常相似,就是家家进入大门,都摆放了几盆鲜花。有滋有味的乡村生活。
有时候老屋的坍塌,也是一种命运的选择。
走进这个有着非常精致砖雕的大门,南屋的房门:红心向党。四合院,只有西屋还有一位老人家在居住。
这样的石块建筑很有艺术感。不规则的石块叠加,可以垒砌规整的墙体,而且非常坚固。
窄窄的胡同。
行走在这样窄胡同,恍如隔世的感觉。
这口老井,井里的水依然很清澈。撸艾蒿叶的大姐告诉我。这是村里最早的老井,村里的几代人都喝这口井的水。现在呢,家家都安装了自来水,所以,这口老井也就不再用了。
漂亮的石堰。
大姐还告诉我,上面有两个水库,你可以上去看看,很漂亮。这是第一个水库,在这里碰到一只翠鸟。
这是第二个水库,这个水库很大,水很清澈。垂钓扎营的好地方。
漫山遍野的桃树、苹果,期待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期待今年的水果价格能高一点,所有的山里人都获得一个好的回报。
本来想和正在刨土豆的大爷拉拉呱。大爷笑着指着自己的耳朵说:两个耳朵都坏了,听不见。祝福老人家身体健康。
一个小水库坝头的房子,盖得非常漂亮、精致。不知道用来干啥的。
退出历史舞台的石磨被抛弃在垃圾里。
返修后的输电线路。
再次回到村里。
这棵葡萄硕果累累。只是不知道家里有没有人。
走到这里,被这里的一个路口吸引。我在这里呆了好长时间,如果安装红绿灯,该怎么设置呢?上边5个路口,下面一条直路。
从这样的路口,就可以感觉得到,邻里关系是多么的融洽。
山崖上的槐树,盘根错节。
这几间房屋,在河底的南面。
这是小河北面的房子。
漂亮的大门。
最早的配电室。
老屋的山墙和精致的窗户。这样卯榫结构的花格窗子,绝对纯手工制作。不知道这样的手艺是否已经失传。因为很多人不喜欢这种手艺活。
这个四合院,只有一位老大娘在住。老人看到我,第一句就问我,口渴不,来家喝水吧。我急忙谢谢。说自己带着水。然后和老人家拉呱。老人说:今年的疫情到现在还不消停。你看,北京又有了。去年的桃基本没人要,都烂在地里了。很多人连套袋子的钱都挣不回来。这几口屋,人都去城里住了。在外面挣钱容易。在这样的村里,苹果、桃、花椒等又卖不上钱……我只是静静的听老人家说。
为什么要安装在这里呢?
这里,又一处房子正在建设。样子应该是二层的小楼。村里的老人都在阴凉处拉呱。有时候真希望坐到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拉呱,闲聊。下一个村子,一定去尝试一下。
说心里话,这张照片,我考虑了好久,要不要发出来。这位老人手脚并用的往里爬。其实,任何时候,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别人的幸福。别人的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就像我们的幸福别人也感知不到一样。
两个都是转,一个转送去凉爽和温暖。一个转付出汗水送去温饱。一个老物件一个新事物。
其实,草丛中的那几个体育设施应该在这里,这里才是它们该待的地方。
走进两位老人家,左边慈祥的老人说:孩子,给你个板凳,坐下歇会,等蒸熟了,你尝尝我们的粽子。我吃过这样的粽子,有一种淡淡的棕树叶的香味。这才是地道的粽子。谢谢两位慈祥的老人,让我再次感受到家的温馨。有时候,一句短短的话,足以让人暖心流泪。
别过两位老人家,走出来。
河边很多人在洗衣服。
再次拍到这种小卖部。记得小时候,走进这样的小卖部,那种酱油醋,特有的香味,会迷恋好久。称盐打油,买块地瓜干的糖,分成几块吃。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这样的小卖部很受人欢迎。也是最向往去的地方。
村口的大柳树。
拍完最后一张照片:爱桥护路。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很浓厚的乡土情结,家乡是人生的起点、故乡也并不是人生的终点。
触摸乡愁,下站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