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5小时内必须发声”的关注点在哪里?
日前,《安徽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新的应急预案)发布实施,它的高关注点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官方5小时内必须发声”这一条。
其实,“官方5小时内必须发声”在安徽不是新近才有的规定。2017年,合肥市政府制定的《合肥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实施细则》就提出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要在5个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责任人要带头主动发声。而且,回应内容需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不可自说自话。
如今,安徽又在全省范围提出“官方5小时内必须发声”新的应急预案,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说到底,它表明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渴望度在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法规的执行力度更重视。
在互联网时代,热点、焦点话题一触即发。尤其是突发事件出现后,各种“说法”会纷纷“发声”,社会上也会有不完整、片面,甚至虚假的传说。面对一些“不正确”的“说法”,一些地方在情急之中往往会以一句“这是谣言”而“压”下去。岂不知,即使是谣言,也是止于信息公开透明,而不是止于简单的“堵”。
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值得重视的是,现实告诉我们,官方的“主动”发布信息又显得特别重要。
“主动发声”是最有效的稳定剂。面对突发事件,社会公众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恐慌、焦虑心理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由来自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正确、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声,往往具有安抚人心、稳定社会、解疑释惑、辟谣“杀毒”的特别功效。
由安徽省政府实施的这部包括“5小时内必须发声”规定的新应急预案中,“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占据突出版面,明确了突发事件发生后,谁来说,怎么说,说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对各级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在信息公开上主动作为提出了要求。
突发事件出现后,公众期盼官方能以最快、最早的速度发布权威信息。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信息往往会迟到。这当然有对事件有关情况需调查核实而导致了“迟发声”,但也有面对突发事件,我们一些主司者处置能力和水平有关,那些遮遮掩掩、语焉不详的信息漏报、谎报行为,常常与干部的作风不实、履职缺位难脱干系。还有的甚至是对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的“态度”上有问题。
三年前合肥市就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是信息公开的“第一责任人”,特别是遇有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关切等时,主要负责人将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今天安徽又在更大范围内提出突发事件信息“官方5小时内必须发声”,这无疑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又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