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托举更高质量发展
在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互联网快速升级换代的大背景下,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促进经济触底回稳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准备。
新的“电力”与“石油”
新基建主要包括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
第一,5G基建及应用是所有其他领域新基建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它们是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的“电力”与“石油”,是新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基础”。
第二,在5G基建及应用基础上,将形成由数字基建带动起来的全新配套设施,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及其应用领域配套设施、无人化配套设施、卫星太空基建等。
第三,经过数字化改造的传统基建及其新型细分领域,或者为弥补某些传统基础短板而生的新型细分领域。例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慧农业、智慧警务、智慧消防以及能源行业短板领域(核电、特高压、充电桩、加氢站、锂电创新),等等。
以5G基建应用为核心与基础的新基建,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还将对全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带来根本性变革。
加快新基建进程,将进一步发挥对世界经济的引领作用。综观以往历次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实施的都是赶超战略,即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新一轮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我们有望成为全球新基建的引领者。
在新基建的带动下,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形态将进入新的阶段。原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模糊的,无法定量化的。这一轮新基建逐步把这些关系量化,为社会发展、运行和协调提供更大的精确性,在协调社会资源供求关系方面带来新的变化,有利于实现社会运行的高效化、有序化。
依靠新基建,我国的产业水平与产业结构将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依靠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我们有望走上一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通过这一轮新基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将得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摆脱“人海战术”奠定基础。
“十四五”重要发展方向
新基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长远的。
短期来看,新基建是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和出口均受到了此次疫情的直接冲击,投资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基建投资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内将起到稳增长的作用。特别是,由新基建带动的直接与间接投资有望达到近40万亿元,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稳定与促进作用。
中期来看,新基建将助力“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地。今年以来,多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基建。新基建通过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有望持续改善国计民生。“十四五”时期,我国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将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新基建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助力“十三五”规划妥善收官,又与“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相契合,并大概率会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
长期来看,新基建将助力经济社会加速进入“大创新时代”。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将站上“大创新时代”的风口,对5G、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在区域经济层面,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拓宽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范围。
重点做到五个“新”
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要秉持改革创新思维,而不是简单地走老路。对上海来说,推进新基建应重点做到五个“新”:
对新基建作用的认识要“新”。上海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发达的生产力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基础设施,必须全方面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因此,要提高对新基建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切实将加快推进新基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对新基建内涵的认识要“新”。与铁路、公路、桥梁等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科技导向。例如,5G技术主要是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升级版,为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提供新机遇;特高压是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能够促进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工业互联网可以重构工业生产体系;大数据中心是夯实智能经济的基础,能够加快数字化转型。
新基建的建设重点要“新”。这次新基建涉及的领域比较多,既有技术研究层面的,也有产业发展方面的。上海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特别是在5G技术与运用、物联网技术与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明显,建议在资金、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加大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新基建的主体要“新”。在新基建推进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二者的积极作用。在规划、布局、引资等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随着建设进程的深化,应进一步放开新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让更多投资主体参与,对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放心让民间资本进入。
新基建的建设方式要“新”。在投资方式上,要规范并推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避免“明股实债”等问题,从而让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