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着重引导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全产业链水平

由 东方崇学 发布于 财经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缓解经济衰退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已成为各国政府当务之急。方式多种多样,财税政策尤为引人注目。如何通过财税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减少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快复工复产、稳就业保民生?

    本期“全球经济危与机”邀请三位嘉宾共同探讨财税政策如何更加积极有为。专家表示,为应对此次疫情,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水平经受了重大考验。当前最重要的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接下来,财税政策还需着重引导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水平。要避免产业链关键环节出现断链,关键还在于努力打造能够抵御风险的创新链。这既包括增强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韧性,更包括提升产业链的创新力和附加值。

    圆桌嘉宾

    ◎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科研所副所长梁若莲

    ◎中山大学税收与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小强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及商务咨询合伙人覃宇

    税费优惠政策各有侧重

    南方日报: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推出一系列财税政策,对疫情防控相关行业提供扶持,降低企业营业成本,促进经济回暖。我国财税政策和措施做法有哪些特点?

    覃宇: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税费减免、优化征管及信贷支持政策。整体来看,我国财税政策主要聚焦了以下几方面:一是支持防疫物资保供,如针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允许新购置设备在企业所得税税前一次性扣除等。二是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捐赠,如通过公益性组织捐赠或直接向医院捐赠抗疫物资均允许全额税前扣除。三是缓解特定行业企业、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四是在全国范围延长纳税申报期限。

    梁若莲:其中,我国推出了5批23项税费优惠政策。它们各有侧重,靶向发力。第一批政策重点聚焦疫情防控工作,目的是直接支持一线防控工作;第二批政策重点聚焦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目的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增强其复工复产信心;第三批政策重点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目的是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助其渡过难关;第四批政策重点聚焦稳外贸稳外资,目的是降低疫情对外贸外资的负面影响;第五批政策重点聚焦农村金融和小微企业贷款,目的是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杨小强:各国纷纷启用积极的财税政策纾困解危,集中于减税降费、推迟纳税期限、免除法律责任、提升税收征管的电子化服务等。特别是对国际税收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发现,疫情期间大多数国家最为重视增值税优惠措施。

    稳就业关键在中小企业

    南方日报:我国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基础上提出“六保”,其中“六稳”之中就业为首,“六保”首位仍是居民就业。关于稳就业,财税政策有哪些作为?

    覃宇:稳就业关键在中小企业。此次疫情,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是吸纳了80%城镇就业的中小微企业。对此,各级财税部门围绕复工复产,主要从用人单位和员工角度这两方面推出了政策措施。

    梁若莲:稳中小微企业,对于稳就业意义重大。疫情发生后,财税政策在降低企业生存成本、消除企业生存壁垒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减税降费的力度,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政策。一是聚焦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出台了社保费“减、免、延、缓”新政。二是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个体工商户给予税费优惠,延续实施普惠金融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三是聚焦稳外贸外资和扩内需,提高除“两高一资”外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使更多领域的外商投资能够享受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

    着力维护公平营商环境

    南方日报:关于中小微企业发展,下一步政策应注意什么?

    梁若莲:我们近期对广州、佛山、东莞、潮州、云浮等地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和用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增强经济增长预期、构建确定性是稳定中小微企业用工,进而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

    针对如何稳定预期的问题,建议通过实施经济提振计划以增强经济增长预期从而构建确定性,以大湾区建设为抓手,以新经济新基建新都市新市民为主要内容,最大限度托住经济,恢复到原来的增长趋势。针对短期困难问题,通过提高政府采购比重等举措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市场需求压力。

    杨小强:还应注意维护公平的营商环境。我国全面参与世界银行开展的年度营商环境评价活动,税收营商环境指标是个核心指标。疫情应急下出台了系列税收优惠规定,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复工复产不断加快,待这些政策边际效益递减时,政府应进行及时调整,回归竞争常态。

    引导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南方日报:从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来看,财税政策需要着重引导哪些产业发展?

    覃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财税政策还需着重引导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水平。这既包括增强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韧性,更包括提升产业链的创新力和附加值。

    中国现行的很多财税政策就是从这两点入手,既有基础性的普惠性的税收优惠,例如企业新购进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下设备可以税前一次性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等,也重视鼓励研发创新的税收优惠,例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旨在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鼓励社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控,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我们希望看到国家继续出台支持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的财税政策。

    梁若莲:我赞同财税政策首先应聚焦于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互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的关键领域。当前最重要的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财税政策可以在鼓励制造业创新、增强产业链韧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财税政策在引导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也大有可为。疫情倒逼企业提速数字化转型,“码上防疫”“线上消费”“云端办公”等新经济新业态持续涌现,使数字经济加速成为抵消疫情负面效应、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应积极制定靶向精准的财税政策,重点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数字化设备和系统广泛应用。

    南方日报记者 肖文舸